D9《认知觉醒》第八章早冥读写跑

《认知觉醒》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我是如何坚持早起的

坚持早起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可支配时间,生活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生理健康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有很多方面反而变得更好了。

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我对早起的实践就是从对这个理论的神奇体验开始的。

中岛孝志说:“闹钟不会照顾你的睡眠周期,时间一到,就会把手伸进你的脑子里,让你的脑子发生一场大地震,潜意识会被搅得一团糟。

而当我有了感知睡眠节点的能力和习惯后(大约用了两周),根本不用担心醒不过来或错过正常的起床时间,这个生物时钟非常准。

人体从黎明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这两种可以让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尔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7点左右,这时,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一 规划。

二 跑步。我个人习惯起床后先跑步,毕竟此时大脑还没完全苏醒,直接进行脑力活动可能不容易迅速进入状态,但跑完步之后再冲个热水澡,精神状态就完全不同了,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被激活了,此时再读书写作就会很轻松

三 反思。

四 读书或写作。

五 困难的工作。

一 初期会有一个相对痛苦的适应期。在经历两周左右的兴奋期之后,我开始进入适应期。

二 循序渐进、难度匹配。

刚开始的两个月里,我起床后的活动是散步或快走,是纯享受,而且当时正好是不冷不热的秋天,后面才慢慢开始学习和跑步。

三 按状态起床。

四 中午需要午休一次。

五 不打扰他人。

六 提前准备。

七 明确遇到哪些情况时可以不早起。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这是一件一开始我不相信,明白后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做的事——冥想。

生存质量与竞争力。

冥想就是一条隐藏的成长快车道。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正如《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刘未鹏所说:

他们能够长时间让“7个小球”同时关注一件事情

以保证高质高效的学习,而在成绩不好的人脑中,很可能一个球在播放背景音乐,一个球在想晚上吃什么,一个球在担心即将到来的考试……真正用于学习的小球或许只有三四个。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

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

好在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大脑的7个小球是可以被训练的,借助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它们目标一致,共同协作。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在冥想过程中,我们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说,让7个小球同时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个小球“走神”了,把它柔和地拉回来即可。

坚持这种练习,你就能养成专注的习惯,将专注变成无意识的行为,在不冥想时也能自动抑制思维离散,控制涣散的精神。

换句话说,“7个小球”都能在需要的时候为你所用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我们平时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钢琴、游泳、体操等,都会提高相关脑区的神经元密度,促进脑细胞之间的信号沟通,但是这些练习一旦停止,神经元就会开始减少,而冥想带来的改变是持久的。

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

一个人从外表看是在静坐,但内心却如同瀑布一般,无数念头蜂拥而来……脑中就像热锅里的气体一样,各个念头之间没有什么束缚和联系,各自撒开脚丫欢快地狂奔,内心一片混乱,熵值非常高。

只是这种锻炼并不像肌肉锻炼那样直观,所以很多人并不相信,也不愿意去做。但了解了这部分内容后,你现在还需要更多理由吗?仅仅知道冥想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试试看了。

开始冥想,时常练习,你就能渐渐走出情绪困境,成为一个凡事心气平和、稳若泰山的人。

对于那些过轻的小球,保持专注就能给它们加码,让它们稳定下来;对于那些过重的小球,你冥想时必须正视它们、接纳它们,否则你无法做到专注。

这也是我一直倡导大家把心中的困惑写出来的原因,因为只要写出来,那些紧张、担忧、畏惧、害怕等情绪就会在清晰的观察下无处遁形,小球的重量自然会减轻。

第三节 阅读: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

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假阅读”状态,并且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低层次的“情绪决定”引起的

如果你正好有这类困扰,不妨随我一起做个“理智决定”,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换个角度看阅读

的一位朋友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没有任何经验。怎么办呢?这位朋友就跑去参加领域内的各种行业会议,会上听专家分享,会下抓住机会和专家交流、请教。3年的时间,他几乎和这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都交流了一遍。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谈到“如何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时,讲过这样的经历。

通过不停学习、积累,他开始慢慢地输出观点,当然,刚开始的观点多是综合别人的观点得出的,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3年后,这位朋友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家开始付费邀请他去论坛演讲。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

怎么办?阅读。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

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不读书,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读书、持续地读书、持续地读好书,则相当于和古今中外的顶级思想家处在一个朋友圈。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大脑很聪明,能巧妙地化繁为简,但后遗症便是,我们越来越依赖通过调用记忆或者说是利用习惯来做决策。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

目光长远的人都会主动、刻意地磨炼自己,尽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比如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能随时与顶级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充分关联。

我们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就会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读书是个技术活,如果技术不佳,就会陷入低效的努力

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读书之后若是能立即解决自己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自己就能马上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好处,这会激励我们继续读下去。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

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

——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知识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这么做还可能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阅读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希望和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

阅读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希望和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第四节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在没有互联网时,普通人想通过写文章获得大量反馈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便文章登上报纸、上了杂志,也得耐心地等待读者的回信或电话。而现在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几秒之后就有可能收到读者的留言或点赞。如果文章写得足够好,反馈就会像潮水一样在短时间内涌来。

每每体验到这种美妙,我都要在心里感恩一下这个时代,这福利不仅带来及时的反馈,而且总会夹带一些惊喜,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

·这不是费曼技巧吗?

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向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人说清楚一件事是很难的。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也许这就是大道至简,只是我们习惯了烦琐和复杂。

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

所以好的写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写作。

因为人类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我们很难凭空去理解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

而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桥梁。

难怪李笑来在写作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大量使用类比,除了类比和排比,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如果你时常践行这一原则,就会慢慢发现,自己不仅写得更好了,也学得更好了。

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很多写作者并不重视这一点,以致长期停留在“知识陈述”层面,无法达到“知识转换”层面

比如一些人读完一本书之后,把全书的框架和观点罗列一番就认为完成写作输出了,这其实远远不够,顶多算是把别人的知识挪了个地方——你只是多了些“军马”,但并不能调动它们,这是无用的。

好的写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之物重新解释。尽管这样做比较难,

尽管一开始肯定做得不好,但它必定能让你迈进深度学习的殿堂,飞速进步。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

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明了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关性。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运动,正是人生幸福正相关因素的出发点。

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

科学研究虽然证实运动能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简单地说,新生的神经元就像一棵树,它需要长出树枝和树叶才能活下去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

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如果长期坚持“运动+学习”模式,脑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灵活。大脑神经的连接越来越多,信号通路越来越宽,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人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像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在不断扩容,硬件条件变得越来越强。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