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关
这两天一直被感动充盈着,先是护士节,南丁格尔们的奉献精神让我充满敬意,再是母亲节,刷屏的感恩展示让我时刻惦记着千里之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得知二哥、三哥、姐姐他们正陪着母亲,当熟悉的声音钻进耳朵的时候,禁不住鼻子有些酸楚。尽管母亲刚从我这里回去一个月的时间。
生活就是这样,时常存在着些许的感动,千万不要错过。为此,日本佳能公司策划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案例:感动常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补充一句,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爱和感动,只是缺少感动者。
护士节前一天的下午,受支部书记的委托,主持了一场集团内感动人物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台上演讲者很投入,时而低沉的诉说,时而激昂的表态,台下却尽是刷手机的低头者或者闭目养神的过客,有些讽刺的意味。
是事迹不感人吗?不是。
作报告的两位,一个是防艾抗艾一线临床工作十多年的护士,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被推选为“中国好人”;一个是一心坚持做一名好医生的心脏外科专家,为了练习心脏的解剖,家里连续吃了几个月的猪心。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到。成功都不是偶然,感动必然有情!在标兵人物评选的无记名投票上是可以体现出大家对他们事迹的强烈认同。
为什么专题的事迹报告会,听众不是很感兴趣呢?稀稀拉拉的掌声和内心里最虔诚的认同在这一刻出现了极大的看似又极其常见的矛盾。
我想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作报告的人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似乎他们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显得没有新意了,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二是报告的形式有些单调,最简单直接的学术报告模式,仪式感有了,但缺少了听众的参与感,拉开了心理上的距离。
但无论如何,我是被感动的一个人。耳畔响起艾滋病患者沉痛的呼唤时,我热泪盈眶。黄伟主任谈到他怎样做到心态的平静时,我有着强烈的共鸣。
为他们的坚持而感动。
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无论是文字、声音、画面,乃至动作,一点点的触动都能让我心情激动。虽然不喜欢看肥皂剧,但陪着老母亲看电视的那些日子里,鼻腔时常堵塞,她痛哭流涕,我眼眶通红。也许可以证明基因遗传的强大。
我的爱人则不然,相反,她是个笑点很低的人。包括我的儿子也是这样,经常会因为极限挑战真人秀节目里的那些人笑的前仰后合。我有时候很难理解她俩的这种“傻笑”,就像她很难理解我那么容易被感动一样。
感动常在,感动者不常在。
中央电视台有个经典的栏目——感动中国,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在元宵节前后用颁奖晚会的形式推荐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很受欢迎,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当然从十几亿人中间通过重重PK而出的事迹,不说能感天动地,也必然会是令观众心灵震撼的,有民间的杰出人士,有光彩耀人的明星,有睿智学者,有普通百姓,甚至还有党政高官。我几乎每期都看,于是时常被感动。
人的心脏时刻在跳动,但跳动的频率不一样,激动的时候跳的快一些,平静的时候跳的慢一些。就像汽车发动机,在大油门高速运转的时候活塞的往复速率大的令人咂舌。人的心脏跳动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我就想,时常感动是不是也能从科学的角度找到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佐证。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医学家,什么家都不是,只是浅显的认为,时常被感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期颐着感动常在,感动者也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