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婷 苗龙龙 刘兴岚)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长途跋涉近四公里之后,调查队员来到了苗绣大师龙志银所在的子腊村,在热心的村民的指导下我们沿着一条清冽的溪流边的小路前进,流水清澈见底,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在溪流中嬉戏打闹的声音不断被微风送入耳中。烈日炎炎下,路的远处是已经等候多时的龙志银奶奶,身着苗服的她,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走过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来到了她家,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套套已经完成的苗族服饰,在奶奶的招待下,我们一边吃着西瓜一边聊着她和关于苗绣的故事。
苗绣世家,技艺传承。龙奶奶告诉我们,她出生于一个苗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渐渐产生了对苗绣的热爱之情,在家人的影响下,十几岁就开始了对苗绣技艺的学习,如今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一儿四女中有两个女儿也随她学习了苗绣并掌握了大部分技巧,如今在吉首继续从事和苗绣有关的工作。
(图为访谈现场)
响应政策,传技相邻
从龙志银阿姨口中得知,阿姨对于街坊四邻对苗绣感兴趣的人都愿意对其进行技艺的教授,从开始的免费教学到现在的有偿培训,主要出于政策的影响,国家“非遗+扶贫”政策的出台,让政府对于苗绣加大了重视,当地文化站站长也邀请龙阿姨来文化站做培训,当然,培训是有偿的,但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培训则不能在家织就苗服苗饰,如此一来,家庭收入也相差无几,但出于对苗绣的热爱,想让苗绣得到传承与发扬光大让阿姨选择传授技艺,让更多的人学习。
在阿姨的帮助下,村里的大多数村民都学会了苗绣,这也使得子腊村脱贫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与阿姨的对话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是“苗绣受到大家的喜爱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苗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乃至走出国门,让阿姨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这是作为苗绣大师的一种情怀。龙阿姨以及她的姐妹们也会免费为想要学习的人提供培训,在这个传统村庄的朴实的擅长苗绣的阿姨们心中,金钱从来都是次要的,她们注重的是对于苗绣的传承,弘扬。
(图为龙志银大师作品)
合办作坊,共同脱贫
龙阿姨除了在七秀坊的培训,其自身和几个擅长织就苗绣的姐妹合办了一个手工作坊,其名为“子腊村作坊”。龙阿姨带着我们参观,踏入门内,映入眼帘的是做工精美的苗服苗饰,继续往里探索,一架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织布机在一位阿姨的操作下慢慢悠悠运作着。这个织布机产出了几代人的衣料,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记忆。阿姨说这个织布机和苗绣是他们苗族的语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
(图为合办作坊)
创新形式,再现辉煌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阿姨对于手绣信心十足,表示,机绣的发展对于手绣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反而会提高效率。现在经济发展,并不缺富有之人,因而对于更精美的手绣,也会有很多人选择,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当我们提到互联网销售渠道时,龙阿姨表示网上销售当然好,但由于自身不识字,受到了限制。但是这位花甲老人依然对互联网销售保持极大的信心,她也相信当地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可会针对大师们“会做不会说”的情况,发展“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加大苗绣的影响力度。
(图为龙志银大师)
在对这位大师的一个小时的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她想要将苗绣传承下去的愿望。从十几岁到六十岁,数十载光阴,她的生命早已经与苗绣紧紧相连。生于斯,长于斯,守于斯,这或许是一位苗绣大师守卫者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