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又是大雨,路人行色匆匆,大概想赶紧避开这场大雨吧。排着队上104公交,大家都是收伞收的很匆忙,有的甚至雨衣都来不及脱就上车上来了。
于是公交车上有了这么一幕:一个大概50多岁的奶奶,穿着雨衣坐在了前排三个位置的地方。她的旁边还有其他的乘客。之所以关注到这位奶奶,是因为她一直在问乘务员某某站还有多久,问到乘务员都没有耐心了。我心想: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很正常,只是多回答几遍而已,并不碍事儿啊。不过乘务员的职业倦怠也是可以理解的。要实时监控车上的情况,还要观察车外的情况,再要答疑解惑也实属不易。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只是想说明通过这个对话,我对这位奶奶有了印象。故事发生在下车的时候:奶奶的雨衣应该是蹭到了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的身上。这位中年妇女没有丝毫的停顿:皱着眉头说:下雨天,你把雨衣穿了上来,弄的大家的后背都凉凉的,算怎么回事儿啊?(声音非常大,语气也有些烦躁)
奶奶低头不语,马上伸出手把自己的雨衣卷了起来。弄到帽子的那个部分,整个头部像变了型。看出奶奶很急切的不想给周围人造成困扰。我觉得故事应该这样就结束了。奶奶事前没有将雨衣脱掉是有些不恰当,但雨天这样的天气,也可以理解。中年妇女维护自己的权益,尽管态度强硬,但也无可厚非。然而这场道德的论战并未结束。
中年妇女还在叨叨个不停,什么上车就应该脱掉啊,怎么能这样呢?语气非常不好,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仿佛是她在统领这个世界一样。其他乘客也都保持沉默,看着这场持续恶化的战斗。我也是这些沉默者之一。但心中不免有些愤怒和不平。
然而故事有了戏剧性的转变。奶奶开始回击:我都知道雨衣穿上了会有水,尽量不影响其他人了。你还在一直说什么的呢?怎么这么讨厌呢?(奶奶的语气礼貌而可爱)中年妇女毫不示弱,开始骂骂咧咧。奶奶当然也是很霸气的回击。我的心里瞬间舒畅了很多。不要以为别人一开始的态度是害怕你。那是人家意识到行为的不恰当并且愿意做出改变。你的提醒已经起到了作用,何必还在这里惺惺作态?中年妇女咄咄逼人的样子,实在是丑陋至极。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原点:不过是雨衣上的水蹭到了衣服上而已,可能抖落一下就没了,风吹一下就干了。我相信奶奶不是故意的,就算是故意的,之后奶奶的挽救动作也可以被谅解。然而中年妇女咄咄逼人的姿态,让我不禁想到: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语气还是态度中年妇女都没有做到起码的尊重。那么德行何在?
最后中年妇女被奶奶追击的仓皇而逃的样子也实在是解气。我并不是站在一个道德的角度上来进行谴责。而是确实觉得一个这么小的事情,实在没有纠缠下去的必要。
生活中的一些小情景也会诱发对于自我的反思。我就突然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我是不是也有像这个中年妇女一样咄咄逼人的时候。
不可避免的我也有,曾经以大姐姐的姿态教育弟弟妹妹的时候,可丝毫没有留过什么颜面。据理力争,最后的结果不过也是不欢而散,没有什么意义。对自己亲近的人,总是从一个点指责到另外一个点,一直说到让他心服口服。其实又何必有这个必要,语气伤人,也伤己。
想起公交车上中年妇女面目狰狞的样子,真不好看。如果有人当时能拍下我那个时候的表情一定也是非常丑陋的。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原则的,度的把握是一个人必须要学会的一门学问,也是做人的修养。公交车上中年妇女的指责行为一开始并没有什么错,但一旦越了度,就变得有些无理取闹了。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切不可用语言暴力去伤害别人。想起前几日因为一些事情忍不住流眼泪的自己。我们同样都是语言的使用者,也是语言的受害者。权威体制下我们只能是沉默的羔羊,不敢去为自己发声。但其实如果能换一种语言方式的话,一定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在公交上敲打这些字的时候,也在担心上班会迟到。负责人在群里发微信通知:雨太大,你们慢点来,今天可以迟到。上班地方的领导总是那么贴心和温暖,下班前会对我们说:辛苦了……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字眼,但也彰显了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这个技巧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不信你试试看……
所以啊,换一种方式去沟通去交流吧,你咄咄逼人的样子,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