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讨论起了上海地铁的问题,
然后群里,炸锅了。
比如,挤高峰时上车一秒变肉饼,再肥也能挤回去两厘米
比如,等来四班地铁,但就是挤不上去
比如,手机响了,但你摸的是人家的口袋
比如,我还在车上,但是我的包已经被挤出去了
比如,一米九几的小哥要下车,愣是被一米六几的群众又挤了回去
没点力量基础,还好意思说天天挤高峰?
但是,但可是,可但是,
一北京的朋友淡然的丢出一句:
“呵呵,我在北京挤高峰,挤的双脚都离地了“。
戛然而止…
虽然每天都会有人抱怨北京上海的交通如何如何,房价如何如何,竞争如何如何,压力如何如何,但还是有那么多人飞蛾扑火一般涌进这里。
即使早出晚归,即使通宵达旦,即使心力交瘁,
依然夜以继日,依然兢兢业业,依然义无反顾。
有一段时间连续加班赶方案,拖着疲惫的身体赶末班地铁的时候,也曾想过为什么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回到家里那个三线小城市去过舒舒服服的小日子呢?相信很多人都一样,明明在一线城市拼的要死要活,可能奋斗个几年仍是看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但只要一想到回到家里的生活,又会觉得好像快要窒息。
也许正是这种漂泊不定,对于未来带有一丝惶恐与敬畏,才是让人不断向前的推动力吧。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却始终是我心底的一大痛处。
我无法每天陪伴在老妈身边,在很多个她需要我的时刻,我都在几千公里外的这里干着急,却帮不上什么忙,而我只能笨拙的以物质的方式去减轻内心的愧疚感。
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总会有那么一句“娘,原谅孩儿不孝”,过去曾觉这话说起来太官方,太形式,现在呢,这话却总会轻易的浮现在脑海中,好多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记得上个月在出差回沪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最最戳我内心的就是:在外奔波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用着自己的方式让父母觉得幸福,但也许我们恰恰剥夺了我们所能给他们的、最好的东西。
别想啦, 继续向前冲吧,
一觉睡醒,又是一条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