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康娟利,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潜心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曾获得“杨陵区骨干教师”“杨陵区师德标兵”杨陵示范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区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优秀个人”。
【教学目标】
1.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体味文章优美语句,理解桃花源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3 学习作者追求理想社会和和谐生活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新时代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桃花源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 体味文章优美句子,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宁静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吗?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能说说自己心中“世外桃源”的是什么样子吗?那么今天我们看看一千年前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的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试说理由。
3分小组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词语并积累。
三、重点研读 感知内容
1 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试以“桃花源是_________的地方,不信你看(听、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生回答
——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不信你看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归纳 环境优美
——桃花源是个生活幸福的地方,不信你看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归纳 生活和平宁静 人人安居乐业
——桃花源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不信你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归纳 桃花源人善良淳朴 待人热情好客
——桃花源是个神秘的地方,不信你看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师小结: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它坏境优美,它和平宁静,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 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
四、合作交流 探究主题
1 当我们徜徉在美丽而神秘的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们不仅思考渔人出桃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寻时却“不复得路”?
桃花源到底存在不存在?
生交流后回答 桃花源不存在 !理由: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是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2 既然桃花源不存在,作者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
补充作者背景: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 文章什么地方能表现出现实社会的黑暗?
——自云先是避秦时乱,帅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这不仅写出了桃花源人来此的原因,也表明当时社会战乱频繁。人们对战乱的厌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可见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饱受战争之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们不希望和平宁静的生活被外人打扰。
五、谈观点 拓展延伸
你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作者的理想能实现吗?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评议
师小结 :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我希望在 21 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 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美好理想勇往直前!
六、布置作业
积累并赏析下面这首诗
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