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是为人父母者的一项大任务。每一位父母,都对孩子有着美好的期望和祝福,都为孩子倾注了不少心血,尽力为孩子设想和铺就美好未来。可是,很多时候,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可能并不像我们所期望和安排的那样听话、顺从,甚至不领情,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01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比如,你安排孩子去上奥数班,可孩子却对你说:“我不想上奥数班!”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你会不会生气地说:“不想上?真是不知好歹!”
还是会打断他说:“小孩子什么想不想的,你听大人的话就行了!”
还是历数你的付出,冲他喊:“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不想上?”
还是威胁他:“你不去上奥数,就别认我这个妈妈(爸爸)!”
还是讽刺他:“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想赖在家里偷偷打游戏!”
还是苦口婆心告诉他“不上奥数,你考不上好的大学,将来没饭吃!”
......
以上几种反应方式,都是现代父母常有的反应方式。当然,时代进步,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也相对尊重孩子,我们基本上都不再采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了。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否认感受、压制思考、激发内疚、有条件的爱、动机分析、激发焦虑等几种应对方式,目的是迅速让孩子妥协,听大人的话,做大人安排的事。因为父母觉得:“我是对的,我是为你好!”
但是你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父母真的是对的吗?这几种应对方式真的能让孩子最终沿着父母指挥的方向努力,达成父母期望吗?你要的是孩子达成你的期望还是孩子的幸福呢?
且不说父母的期望是不是对的、好的、适合的,因为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特长、性格品质等等本来可能不适合父母期望的方向,因为每个人的天生智力、气质、偏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就说是父母的期望按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是对的,孩子短期内也听话了,按照父母说的去做了,或者孩子一直很听话,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着,孩子就能达成父母期望的美好吗?孩子自己能感觉幸福吗?
02 太过听话的孩子,让人心疼
记得去年有一篇文章备受大家关注,让我嘘唏不已,就是《太过听话的孩子,让人心疼》。其中举到两个例子,一是蒋方舟,她7岁开始写作,9岁出散文集,被称为天才少女。这个听话、优秀的天才少女,在奇葩大会中爆出自己其实是讨好型人格,很痛苦。从她的自述当中,我们看到听话的孩子真实的一面:她总想迎合他人,考虑别人的想法,忽略自身的感受。而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害怕拒绝,作为一个成人,拥有这些总是让人难受的。二是马伊琍,马伊琍在微博直播时曾讲到:因为自己对爱马太过严格,把爱马往乖孩子方向培养,导致了爱马心里有想法却不敢表达出来,令她非常后悔。因为有一次,爱马从学校回来,向马伊琍说自己在学校和小朋友玩过家家,小朋友一直当妈妈,她很不开心,因为自己也想当妈妈。马伊琍说:“那你可以提出来啊。”爱马说:“我不敢。”马伊琍这才发现当初自己培养的乖孩子,变成了不敢提出需求,不敢表达自己感受,不会拒绝别人的孩子。至此,马伊琍不再把培养孩子听话作为目标,不再过于严格,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勇敢表达自己想法。
这些过来人的经验证明,从小听话的孩子,即便获得专业上的成就,但因为自我被限定在听别人的话上,仍然会有心理上的痛苦,对自己的人生并不能感到享受和满足。所以,听话的孩子可能得到了父母期望的人生,但由于不是自己期望的人生,仍会有诸多的遗憾和痛苦。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03 心理控制对孩子的长期不良影响
但是,很多现代的父母,依然情不自禁地在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听话,就像上面提到的几种方式。针对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时采取的以上几种方式,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特别代表赵昱鲲博士称其为心理控制。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情绪和想法等控制孩子。赵博士说,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内摄动机的孩子。内摄动机驱动的孩子,做事是为了满足别人,比如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让妈妈伤心、得到别人的肯定、有面子等。这样的孩子看似做事积极、主动,不需要外在压力驱动,但他追求的是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的肯定。这样的动机不利于孩子形成自主的心理,有时甚至会误入歧途。而自主、胜任和(和谐的)关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人才能获得稳定的高自尊,才能体验到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心理控制方法虽然很多父母都在用,但有些是无意识的,也不了解其危害。赵博士在其著作《自主教养》中讲述了否认感受、压制思考、激发内疚、有条件的爱、动机分析、激发焦虑等6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方法及其对策。我对其中6种心理控制的使用方法、可能的后果及其对策进行了简单总结,形成了如下表格所示的内容: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种心理控制方式短期内可能帮助父母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行为,但长期对孩子都会有不良影响,甚至误入歧途。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心理控制压制了孩子自主性,让孩子没自主、不自信,没有体验到自主和自我,而自主、胜任和(和谐的)关系是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04 新时代正确教养方式:自主教养
那么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上奥数课而孩子不想上怎么办呢?那就要满足孩子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和谐的)关系。所谓自主,就是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就是让他感觉这是他喜欢的,这是他选择的,哪怕是上课时间、上课方式、做作业的地点和方式是他选择的;所谓胜任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学习难度要和孩子的能力水平相当,让孩子体验到他能够完成,让他有成就感,同时又有挑战和进步感;所谓关系就是让孩子体验到有重要他人的支持陪伴,这个重要他人,可以是父母、老师或者同学。满足了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孩子才会在一次次学习、一个个进步中体验到投入自己兴趣中的福流,体验到自主和自我能力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快乐、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和自尊,最终获得自我实现,享受内心幸福。
所以,要想让孩子幸福,就要明白,幸福的真正内涵是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和谐的)关系得到满足,是自我的实现。而不是外在的金钱、地位、名誉等,这些其实是自我实现的副产品。明白了这一点,相信为人父母者就可以给自己解压,更给孩子解压,不再执着于为孩子设定目标、控制孩子的人生,而是着力于觉察和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自身言行的动机,着力于觉察和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兴趣、优势、价值观,着力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内在动机,培养和发挥孩子优势,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孩子多多体验自主、福流、快乐、意义、满足,最终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实现真正的幸福。
也因此,赵昱鲲博士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主教养的概念。所谓自主教养,就是把孩子看成一个自主的人,培养他的自主性,鼓励他发展自己的人格,表达自己的情感,追逐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自主教养提出,做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帮助、支持他发展自主性,让他将来可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自己做决定,自己去爱、去恨、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享受,去成为他自己,过属于他的人生。
自主教养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想,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孩子,要独立面对的不是今天的世界,而是10年、20年后的世界,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实际上,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未来的工作》预测:“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所从事的工作,有65%现在还不存在。”而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则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说:“今天的孩子在中学或大学学到的大多数知识,等到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都会变得无足轻重。”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而是培养他自己应对人生变化的能力。
所以,时代变化,我们的教养方式也应该改变了。我们应该不再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让孩子听话,而是从满足孩子基本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考虑怎样正确教养。如果你认可自主教养的方式,恭喜你!你选择了一种正确的教养方式。如果想快速实现思想的转变,推荐《自主教养》这本书,你可以从理论及实践方面快速理解自主教养,实践自主教养,从而更好地走自主教养的道路。
相关文章:
1、《来看积极心理学家怎样引导孩子刷牙》
2、《来看积极心理学家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动机》
注: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爱心树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