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周日,上午和老公开启了第二次齐鲁8号风情路的探寻之旅。首先感恩老公,周六打电话让他陪我去岱庙,对突然更改行程他坦然接受。我嘴上虽然没说,内心还是很开心,开心于老公的随和,开心于他对我的宠爱。
相较于上次的初探,这次行程的目标更清晰一些:自驾走完齐鲁风情8号路。
我们从界首村进入界马路,途径8个村庄,途中只有一次下车拍照,大约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再从拔山村到国家药乡森林公园,转至泰安大津口沿环山路回到泰城西部家中,总共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
感觉(第一次游览时在马套村逗留一小时左右)马套村是整条路上开发最完善的一个村落。村子里的古槐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值得游览者驻足观赏。看到建国前后家庭常用的簸箕、油灯、军用水壶、挂钟、石碾等,对年近五十岁的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亲切;00后的孩子们应该是倍感新鲜;展品中还有90年代左右的大哥大,他依旧霸气。沿着时间脉络把“二十四孝图”向人们一一展现,在整洁、古朴而又幽静的新农村村落里温习浏览,知识更清晰,理解更深刻,记忆会更牢固。
马套村里600多年前的古槐树记录着村落的沧桑岁月,默默地展示着村落的底蕴文化。段氏(姓氏有待考证)三兄弟为了躲避战乱从山西逃难至此,并种下三棵国槐树与自己为伴,遥想三兄弟用国槐树表达对家乡洪洞大槐树的深深思念,想当年这些异乡人看着日益葱绿的大槐树彷佛看到自己勃勃生机的未来,也用三棵树宣示自己生活的方寸之地,大槐树被段氏兄弟赋予太多的使命。可以想象三兄弟在困顿、拼搏与磨难中还是坚强的生活下来,马套村至今有他们深刻的痕迹。其中两棵已在岁月中枯萎,这一棵独自坚强的活下来的大槐树在山谷的风中摇曳,唱着祖先的赞歌,赞歌中有苦涩,有泪,也有欣慰。
离开马套村沿路直上,进入深山之中,不过被开发的沿途村落已是新时代的新山村。所有的村落规划有序,依山而建,沿路而居,黝黑的沥青路,家门口一辆辆汽车,时代赋予这些村落里的人们安静、悠然和富足,让从嘈杂都市来的游人心生羡慕。
穿越如今的安详,想一想几百年前的人们,穿着破衣褴褛,背着行囊包袱,身后跟着妻儿老小,是多大的灾难和无奈才让他们下定决心在这深山里安顿下来,唯一的原因应该是留下可能可以活下来。
汽车盘旋在拔山村的公路上,左手边是高不可攀的石壁,光秃秃、直立的石壁压迫着行人的呼吸,右手边是山涧深沟,让我不寒而栗。心心念念去看看河南郭亮村挂在悬崖上的公路,我想在此完全可以感受祖先改造大自然的魄力,感受到他们坚韧不屈的生存能力,彷佛看到他们弯而不曲的脊梁,彷佛看到一颗颗汗珠洒落在这幽青的石壁上,彷佛看到他们青筋暴起的手臂,瘦弱而有力。大自然不可怕,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安居乐业的首要前提。
坐在车里我和老公说,今天咱们走的路孩子们可能不感兴趣,其实这段路能很好地诠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涵。 现做打油诗为证:夫妻二人游泰山,深山处处绽新颜。历史地理皆有证,祖国昌盛你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