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各种原因的争吵,说到底其实都是双方谁都不愿做倾听者的缘故,人们天生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拙于倾听。可是如果谈话双方都只想满足自己一吐为快的冲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电光火石之间,只有语言上的冲突,而没有思想上的碰撞,却希望能让对方成为理解你的人?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没人愿意听,你的可爱的希望永远只是一厢情愿的妄想而已。
我们来看看一对夫妻是如何把一件小事,变成离婚导火索的:
那天丈夫很晚才回来,妻子气
不打一处来:“你倒还知道回来啊?”
丈夫回答:“我不是应酬没办法吗!”边说,边脱下衣服往沙发一扔,彻底放松,还把臭气熏天的袜子,脱在茶几的旁边。
坐在一边的妻子受不了“和你说过多少遍了,别把家搞得象猪窝似的,好不好?”
丈夫没好气地说:“你怎么老是这么唧唧歪歪?有完没完?”
妻子爆发了:“你到底想不想好好过?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我在操心,你什么时候把家当作家过?回家这么晚,到底去哪儿了?”
然后问题开始升级,互相人身攻击,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双方就象好斗的公鸡,谁都不想首先败下阵来,嗓门一个比一个高,还用摔东西来助长吵架的声势。最终女主人公一气之下回娘家了。
这样的粗暴沟通方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其实只是一种情绪发泄,把一直以来积压的怨气,借此机会统统倒出来,潜意识里自以为如果倒光了,自己心情就会变好。可是实际上,结果只能事与愿违,旧仇未消又添新恨,剪不断理还乱,消极的处理方式只能让矛盾激化。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企图说服对方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因为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其实已经预设了一个情境,我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先入为主,话里话外难免会有说教的情绪,没有人会愿意聆听你的谆谆教导,即使你真的是对的,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就不要奢望别人能虚心接受。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前一阵媒体报道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的事件,我们在谴责犯罪的老师的时候,是不是也想到过,如果家长能够给她更多信任,当时被老师侵犯后,父母放下更多自己的偏见,能认真倾听她的心声,而没有轻视、没有觉得丢脸,如果给予更多正能量的开导,就不会因此给以后抑郁症的产生埋下隐患,说不定之后一系列的事情就可以避免,也不会最终因为抑郁而自杀。所以,会倾听真的很重要,有时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
怎么才能做一个能尊重别人的倾听者呢?
首先,心态很重要,放慢说的节奏,增加听的时间,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以同理心对待别人的述说,即使对方的意见与你相左,也要先把话听完,要不然听到一半就急于否定,会让你断章取义,或者完全曲解对方的意思。
比如:你和朋友有个约会,可是朋友没带手机,就用公用电话打给你,电话中朋友交代了具体地址,可是还没交代完成,你就急匆匆挂电话了或者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听,敷衍而过,想当然认为应该是这样。可是事后却怎么都想不起来约定的地点在哪里。是不是你就很抓狂?所以,有效的倾听,耐心是必须不可少的,你要了解对方的思想,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讲透。
其次,注意回应的方式。如果不管对方的意见是什么,你总是同意,那样显得太没有诚意,对方无法从你轻率的表态中感受到被理解。有个方法可以让你免于这种尴尬,只要我们抓住对方话题的关键字,并对此提问,会让对方立刻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感受到被尊重,这时你要注意尽量保持谈话的节奏是你提问,对方回答的方式进行,这样你在捕捉谈话的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在帮对方理清思路,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答案,而不是你一厢情愿地强加给TA的。
最后真诚很重要,从你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倾听中,别人会看到尊重,那么同样也能让你籍此收获信赖和理解。相信吗?有时倾听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用来打开别人的心扉,看清别人深藏的思想,说不定还能籍此找到你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