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一讲我们讲了格律诗最基本的平仄规则:相替。就是一个律句的二、四、六位置上用字的平仄必然是相反交替的。我们今天接着“相替”这个原则继续分析,看格律诗的律句是如何形成的。
律句平仄格式的形成
我的讲法和别人不一样,大多数人讲格律,就是把平仄格式往这里一摆,大家按着格式往里面套平仄用字就行。这样当然可以,大家都省时省力,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平仄格律的形成原理,也就是说只是完成了机械地学习,未必真正能理解到格律诗的好处。所以会有很多人学了格律知识之后,认为格律真的是诗歌的镣铐。
有很多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不会信服,直至产生抗拒心理。
而一旦产生抗拒心理,就不可能学得好了。所以,我们学习近体诗,要首先放开对格律的成见。那要如何放开呢?就只能一步步按逻辑思维来剖析,我们明白了整个过程,才会产生认同。一旦认同了,自然就会接受,从而突飞猛进。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汉字音节在律句中最小单位就是双音节,二言诗。其实运用到平仄来说,就是平平、仄仄,这两种连续同平、仄在律诗节奏感中是最小的单位,同时字的发音也最好在两个相同的音调后发生转变,由平变仄,或者由仄变平。
应用到五言律句中,就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基于双音节音调发声变化形成的律句,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格律诗四种基础平仄关系中的一种。那如果是仄音字开头呢?仄仄——平平——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起和仄起两种格式。他们的平仄分布就是“2+2+1”的格式。
同时我们看到平起的时候结尾的那个音也是平,所以“平平仄仄平”我们称之为“平起平收”格式,而“仄仄平平仄”我们称之为“仄起仄收”格式。
这样大家是不是清楚了这两种格式的由来呢?需不需要死记硬背呢?不需要的。七言的平仄格式是一样生成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七言的“平起仄收”格式,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这就是在“仄仄平平仄”的五言仄起仄收格式前面增加了两个平音字。而“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增加两个发音相反的仄音,就变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以,我们在讲解平仄基本格式的时候,一般都是以五言来做样板,因为所有四种七言平仄格式其实都是在五言的前面添加两个相反的发音字形成。
但是格律诗并非只有“2+2+1”这两种格式啊,还有可能是“2+1+2”的平仄摆放格式对不?所以就产生了另外两种平仄基础格式“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这就是中间那个字和平起、仄起发同样的音调形成的两种格式。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呢?是有的,但是因为变化不是二、四关键位置上的平仄,所以不认为是基础格式的正格,因为第三字的平仄本来就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同理“1+2+2”的格式也不重要,因为所有律句的首字都是不限平仄的,特别是首句首字,无论平仄,都不会影响整首格律诗的平仄推进。我们看一个律句的平仄都是从第二字看起,无论五言还是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