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用摩卡壶做咖啡,光手磨咖啡豆需要20分钟,喝一杯咖啡半个小时,每天能喝一杯。
这个月改成胶囊机,冲一杯咖啡,只需要按一个按钮, 几秒钟的事。每天不喝上两杯打不住,因为太方便了。
如果你有意愿做某件事,明明还挺想做,却总是肉重骨沉,拖拖拉拉,不必先自责有拖延症、行动力不行之类,开始做一件事确实挺难的,需要很大的心力推动,从0到1的冷启动,就像汽车需要强劲的发动机才能办到。往往刚启动,就到睡觉的点了。
国庆节,如果不想跑出去数人头,宅在家里,时间充裕,可以把平时想做没做的事做一做。可过了节假日,可能又回到心力不足的状态。
回想一下,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想做没做的?
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了一半荒废的?
如果还想继续做,趁着假期,可以尝试做些改变,让做事更容易些。
怎么做呢?
办法就是————————
整理。
整理啊,断舍离啊,都已经说滥了。不过我最近有了更深的理解。
断舍离,扔东西,减少物欲。
可是做减法,减到多少是少?需要像电视剧里那样,整个家空荡荡的只剩下天花板和地板吗?大多数人达不到这样的精简程度。
我的理解,断舍离的目的是把物品数量控制在能够全部摊开来的程度。
什么是全部摊开来的程度?就是一眼能看到。
平常,有些不常用的东西我们会暂时收起来,统统塞进箱子里,想着以后可能会用,以后可能会用就是再也不用。折叠即注意力缺失,特别是压箱底的东西,除非真的特别重要,否则一旦折叠,就像微信折叠了公众号一样,再从茫茫物海中刨出来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我昨天扔了一批杀虫剂,一看生产日期,居然是2009年,过期了6年居然还保留着!因为有一段时间它们和一堆乱七八糟的杂物被收在一个纸箱子里,直到上个月拿出来,摆在阳台上,天天看到,才终于想起来处理掉了。
整理,不是把东西收拾起来码放整齐就行了,而要做一个空间设计师,搭建出一个适合做某件事的“场景”。
首先,列出做这件事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然后把相关的工具摆放在一眼能看到,非常顺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越重要的事情,摆放的位置越明显。一个有效的场景可以切实改变行动,就像健身喜欢去健身房,创作喜欢去咖啡馆,因为那里有适合做这件事的气氛。很多人一回家就是看电视,为什么呢?因为电视和沙发就摆在客厅最显眼最重要的位置,开关就放在茶几上,所有的摆设都在说:来来来,看电视吧。
我最常用的空间是书桌。以前在书桌上处理很多工作,要打字,要写笔记,要画画,一时兴起,还要做个手工。
画画和手工的工具特别多,桌子上码不下,只能收在抽屉里,满满放了好几层,画画以前要先把电脑、键盘、鼠标挪开,再拿出纸笔颜料;等画完了,又要整理一遍收回去,非常麻烦。
像我这样的懒人,当然是能懒就懒。有一次懒得收拾鼠标键盘,就把画画的工具放到餐桌上,发现方便多了,从此再也没有收起来。现在餐桌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画画的场景,书桌是固定写字的场景,想写字或想画画,坐下来,提笔就能开始。
一个有利于做事的场景,包括空间,以及空间内的所有摆设。
如果想每天健身,又嫌去健身房麻烦,可以在家里摆放一些小器械,瑜伽垫、健腹轮、壶铃、弹力带……。还有漂亮衣服画册和美女照片……
如果想每天阅读,可以把近期要读的书摆在能顺手拿到的地方,还可以换一把舒服的椅子、换一展阅读灯,加一个香薰和播放音乐的小音箱,一盆绿植或一束鲜花,让自己放松平静的小零碎。
然后,尽量去掉不想关的干扰项。比如在写字的地方,就别放什么游戏机了。
空间永远是有限的,把重要的空间留给重要的事,尤其是每天最常待的环境,值得花时间好好整理。
对消费品最大的尊重就是使用,囤积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物品不仅仅是物品,在购买它们的时候,脑子里设想的是关于未来的一部分图景,这部分图景,会在使用过程中慢慢释放出来,多用一点,就离那种憧憬又近了一点。从这种程度讲,整理出一个有利于做事的场景,就是让梦想照进(一小部分)现实。
其他tips:
准备齐全了也不想做的事,那要考虑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了,是不是,其实你并没有太想做这件事?
摆出来也不用的物品,确实该考虑断舍离了。
东西太多,可以考虑分层放置,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