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8点30分,炮声响彻云霄,此起彼伏,静宁一中八九届校友齐聚静宁文庙先师庙门西侧,为母校捐赠的“日晷”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随着中国红帷幕在校方领导和校友代表手中缓缓落下,一座庄重典雅的花岗岩雕塑“日晷”呈现在大家面前,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与牵系着八九届同学对母校怀念之情一样值得记忆的是这座日晷问世的故事,其不仅蕴含着他们反哺母校的拳拳之心,也怀有鼓励和提携母校学子的寓意。
同学平日闲聚,经常说起今年是我们高中毕业30年,2009年曾办过二十年聚会,今年三十年,正好半个花甲,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我们同学已年届天命,举办30年校友聚会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尤其是外地工作的同学,借此回来见一见久违的笑容,聊一聊想说的话语,重温一下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要办聚会,优先商议母校纪念品,纪念品要考虑三条标准:既要表达同学心愿,又要有文化内涵,还能留作永久纪念。最初提到捐赠泰山石,一是搬运困难,二是八四届校友捐过,我们否定了。想了很多,尤其要符合“三标准”,真难呀!一时还真想不到一件合适的纪念品。
后来说到雕塑比较适合,但要考虑古典的?现代的?材质?主题?……最终确定雕塑“日晷”,大家一致认可。因为好多名校有,而我们母校一中没有,正符合我们的“三标准”!关键是作为校园雕塑,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一寸光阴一寸金,晷盘上计时的指针,时时刻刻都不会停止移动的脚步,意在勉励母校学子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更为母校增添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随后在网上了解“日晷”造型、价格、石材、生产商家等,6月10日第二次筹备会议商议,为保证质量,决定派专人去河北实地考察。
最终反复商讨确定按如下规格制作:花岗岩石质,高2.5米,宽1.46米,厚0.8米,重4.2吨,正面雕刻“日晷”简介,背面雕刻“捐赠人名单”。
7月13日早晨,重达4吨的“日晷”雕塑用专车从河北运抵静宁,用大型吊机移至静宁一中“先师庙门”西侧花园内。
7月16日下午3点10分成功落座。
7月19日紫红色的大理石底座、汉白玉护栏、银白色铁链等附属设施装修安装完成。
日晷是古人根据日影变化而创造发明的计时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投影随太阳运转移动,盘上刻度根据投影表示时间。春分后,顺时针看北盘的投影,秋分后看南盘的投影。
日晷在古代非常神圣,除了用于观察时间功用外,还是权威和智慧的象征。下图为北京故宫太和殿日晷。
2019年7月20日8点30分,在参加捐赠仪式的所有嘉宾的见证下,母校领导同校友代表揭下中国红帷幕,凝聚着八九届校友母校深情的“日晷”雕塑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座“日晷”不仅是八九届校友反哺母校深情的见证,也是一中校友关心母校发展精神传承的见证。这座“日晷”将永远的屹立在静宁一中的校园内,勉励一中学子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也将成为静宁一中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聚会虽已结束,美好继续回忆!
[作者简介]
成纪肖璋:原名王成锁,现任教于静宁县第一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平凉市“学科带头人”,静宁县“教学标兵”,天水师范学院“国培计划”特聘授课教师,读者传媒“阅读写作指导专家讲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0多年,致力于“本真语文”的教学实践,教学中重视渗透传统文化,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编著国学经典读本《论语选读》(吉林文史出版社)并荣获平凉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主持参与5项省市级课题并通过鉴定。长期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博采众长,教法灵活,课堂生动,初步形成了以“问题导引”为主的教学风格,曾多次为县内外提供“示范课”“交流课”,4次荣获省、市、县课堂赛讲“优质课”奖励,录像课《六国论》被中央电教馆等部门评为全国“二等奖”并收录于学科网。有数篇论文发表于《现代语文》《语文天地》等刊物,论文《教育理念因时变,立足教研促发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初探》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应邀担任县内外“教师培训”“国学经典”主讲十余场次,曾参编《静宁县教育志》《静宁县教育文集》《创新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等。
教育理念:信任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努力追求过一种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