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告诫别人远离痴恋的句子:如果你疯狂的迷恋一个人,那你一定配不上他。
仔细一想,似乎还真有些道理呢,有些时候我们会疯狂迷恋一个人,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好他,取悦他。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不外乎你没有足以打动他的资本,或者说的让人宽慰一些,你们缘分未到。
其实不止于感情,找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算你是雇主,要挑人的前提也是你给予的资本能够留得住人心。公司名气再响,领导在江湖地位再尊贵,不舍得高薪,也难留得住人才。
反之,作为寻求工作的人要知道量力而为。许多人看了励志书,认为自己可以模仿里面人物一般,到大公司霸面,强行推销自己。我相信受过几次HR委婉的劝说或直白的拒绝,那些人才明白能力和阅历的积累,不是你口若悬河的忽悠几句就能够瞒天过海的。
锻炼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早一夕之功就抵得过十载寒暑那是武侠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奇事。演讲者从结巴到流利,写作者从无处下笔到文思泉涌,都是无数次练习的结果。
《晓松奇谈》火了之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本来对高晓松并无太多关注的人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也有人说这个节目之所以如此有感染力,是背后制作团队集体的力量,但得承认一点,自身功夫不过硬,口述历史讲出来的枯燥乏味之感必定显露无遗。
另一个例子是俞敏洪老师。曾有幸亲耳听过俞老师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口中的创业维艰也许比不上那些有过牢狱之灾再东山再起的人那样传奇,但倘若你知道他曾经被人入室抢劫两次,有一回被打了大剂量麻醉剂差点丧命,那你可能明白,为什么这个中年男人能够打动台下万千听众。那是把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嚼碎了、拧干了才换来的经验和阅历。
有的人优秀,是外秀,一次两次面上的交情,也许你会被他表现出的才华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外皮上的金子被冲刷干净了,里面皮实藏着的,尽是糟粕。那些不耀眼,不声响的内敛的人,大多让人觉得长久,交往起来舒服。
都说人无完人。我是直到挺大了,才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不是说追求完美是错误的,而是一个人敢于展现他的弱点,并不认为有弱项就是可耻,这才是一个我认为比较成熟的心态。没办法面对弱点,就如同一个近视的人死撑着不愿意接受看不清的事实一般。宁可模糊的瞎,也不要清晰的视野。
无谓的坚持和轻而易举的放弃,都让人惋惜。选择能够掌握的坚持,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过程,你得有清晰的视野和认识才能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在低维度里挑挑拣拣,不如把自己锻炼的更强大,到更大的池子里去撒网。
去日还道功德浅,明曦却叹工夫深。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回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