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Ⅲ>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1. 针对: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使用的协议栈只有下面的三层,而不考虑传输层和应用层这类问题:
    答:经过的三个路由器∈通信子网,目的只是传输,没必要知道货物的内容,收到包裹后快速转发
  2. 链路:结点之间的一段物理线路 数据链路:物理线路+通信协议
  3. 主要数据单元:,也就是MAC帧
  4. 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5. 封装成帧:帧定界:SOH帧开始符 EOT帧结束符
  6. 透明传输:如果我要传输一段二进制代码,恰好和EOT的二进制代码一样,这时就会出现错误的帧定界
    解决办法:传输数据之前,预处理---在EOT前加上ESC。在ESC前也加上ESC
    这样接收方遇到ESCEOT -> EOT ESCESC -> ESC 单独的EOT -> 结束
  7. 差错检测:数据链路层使用循环冗余检测(CRC)
  8. PPP(LCP+NCP):长距离串行、点对点信道 ---------- CSMA/CD:短距离、并行、广播信道
  9. 计算机的物理地址-MAC地址在适配器的ROM里,计算机的IP地址在内存里
  10. 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10.1 多点接入:总线型网络
    10.2 载波监听:主机无论是在发送前还是发送中,都需要不停地对信道进行检测。其中发送前检测是载波监听
    10.3 碰撞检测: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后(1-坚持)重发,且发送人为强化干扰信号,全网通告冲突
  11. 截断二进制退避算法:确定碰撞后重传的时机,基本退避时间为争用期,重传16次就丢弃且报错
  12. 以太网是无连接的,不可靠交付,即使数据错了,由高层(传输层)检测出来之后通知重传、但是以太网并不知道,仍将其当作新的数据来传输
  13. 关于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的参数阿尔法:阿尔法=争用期/2*帧发送时间T0,阿尔法越大说明争用期越大,说明信道利用率越低[阿尔法与信道利用率成反比!]
  14. 生成树协议:通过阻塞冗余环路来破除环路,保证数据链路层无环。
  15. vlan:虚拟以太网帧中插入vlan编号,隔离不同编号间数据传输。属于同一个vlan才能发送数据,是一种对数据的保护,可以解决广播风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