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儿,一部口碑爆棚的国产片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再加上老师和朋友的推荐,我也忍不住去电影院欣赏。电影结束后,我的眼泪依旧在流,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缩影,所以,我也想从几个方面写写我对这部直击心灵的电影――《无西问东》的感悟。
在写感悟之前,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无问西东”这四个字的解释。“无问西东”四字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这个解释也很好地表达了这部影片的主题,通过这句话,我想说说我对信念的看法。
1.信念是可以传递的。
当吴岭澜遇到选择文理科的困惑时,梅老师认为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他说: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段教诲也让吴岭澜开始叩问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意识,去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
抗战时期,沈光耀因为父亲和母亲的缘故,纠结是否去参军。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时,他的一番话让沈光耀做出了决定。他说:“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参军后的沈光耀在执行任务期间,怀揣着“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信念,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总是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当时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
陈鹏长大后考入了清华大学,当他在自己的前途和王敏佳中,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王敏佳。但是,造化弄人,因为误会,陈鹏最终选择去了第九所工作。在王敏佳因批斗而快被打死的时候,陈鹏不畏背后的言论,将她救起,为她竖立了一块假的墓碑,从此开始新的人生。与此同时,他也没有过分责怪抛弃敏佳的李想,而是对他说:“死者已逝,生者如斯,好好对活着的人吧。”
李想带着他的忏悔和陈鹏的寄托,在一次雪山任务中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同时也将这份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
当张果果探寻自己的内心时,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所以,他无条件的救济四胞胎,推掉了robbt的请求,做回了自己。在影片的末尾,果果内心独白也传递给了我们每一个观众,他告诉我们:“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这个世界中,唯有心怀信念之人,才能面对真实的内心,行我所行,无问西东。
2.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李想为了支边的名额而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抛弃了敏佳。他在前途和事实中选择了前者。当时我在电影院中,就能听到很多人评价他是坏人,但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周围就会明白,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是李想,很少有人是陈鹏,因为自保是每个人潜意识的选择。他只是选择了他最想要的,无关对错,只是信念不一样。
陈鹏的中学老师许老师也没有错,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评论说,许老师并没有去为敏佳澄清,也没有对刘淑芬解释,他没做任何事,冷静的仿佛任何事跟他都没有关系。世人只看到了刘淑芬的恶,却没看到许老师的可怕。可是,我不这么认为,许老师已经变了,他可以面对自己的真心,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他早已不爱刘淑芬了,却被苦苦逼迫结婚,他也非常的无奈,内心的挣扎恐怕早已让他对这个世界失望了。刘淑芬也没有错,她只是想和她爱的人在一起,无论贫穷或富贵,她都无怨无悔,但遗憾的是,她并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明知道许老师已经不爱自己了,却始终不肯放手,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可能导演也想告诉我们,一人如果无法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去生活,那么结局注定是悲剧。
3.道德批判下的悲剧
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王敏佳绝对没有出轨许老师,但是,当刘淑芬一口咬定她勾引自己丈夫的时候,道德的天平就倾向了刘淑芬,随机而来的是各种无中生有的罪状,最终,大家用道德的审判将这位正值青春的女孩毁掉了。这是一个悲剧,也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会对一个不认识的人妄加评论呢?
这部影片给人很多的启示,剧中的语言优美而坚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真实的面对自己,生命只有一次,做你所想,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