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簇簇玲珑,近倚短墙,为谁含露,立于斜阳。风前素影,神凝烟紫,月下幽襟,远沁雪香。解语何须,相争艳色,忘机自可,长驻韶光。平生不羡,玉琼华宠,一寸冰心,意寄渺茫。
其一:满庭芳·丁香花儿开
淡著绫绡,低垂璎珞,满庭芳影摇香。露凝酥蕊,风动舞霓裳。 谁把玲珑紫雪,匀染就、云鬓新妆。斜阳外,蜂须暗触,簌簌落铃珰。
彷徨。曾记取,青瓷向户,素手分芳。 甚而今偏将,愁结千行。 纵有东君美意,争忍见、粉泪盈眶。 销凝处,一痕冷月,移过旧回廊。
其二:千年调·丁香花儿开
老枝破春寒,紫雪凝芳信。万结愁心乍展,刺破云阵。风前自笑,乱舞蜂儿近。香暗吐,慰精魂,胸臆润。
人间识否?此味堪同运。纵被东君折尽,骨立犹韧。药囊解佩,只合骚人认。夜雨中,听千铃,魂魄引。
丁香花开琐记
丁香花开的时候,城里的人大抵是不甚在意的。那些细碎的花簇,躲在墙角篱边,既不张扬,也不媚俗,只是静悄悄地紫着,白着,将一缕幽香浮在春末的空气里。
我初识丁香,是在旧书堆中。那时年少,翻到李义山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竟不知丁香为何物。后来在北平的胡同里撞见一株,才晓得那是一种极平常的花木,枝条上攒聚着无数小花,远看如烟似雾,近观则粒粒分明。古人所谓"丁香结",原是因它未开时花蕾如结,而开后又易惹愁思的缘故。
丁香实在算不得名贵。它不如牡丹富贵,不及梅花孤高,更不似桃李那般招蜂引蝶。它只是默默地开,默默地谢,连香气也是淡淡的,非得凑近了才能闻见。然而正是这份含蓄,使它格外耐人寻味。李璟词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空"字用得极妙——丁香之愁,原是无端无由的,不过因了人的心境,便生出许多怅惘来。
老北京人种丁香是有讲究的。四合院里,常把它栽在影壁之后,不使其完全暴露。花开时节,香气从墙角溜出来,若有若无地撩人。这种布置,暗合了中国美学中"含蓄"的要义。我曾在什刹海畔一处废园里,见过一株老丁香,树干已有碗口粗,想是前清遗物。暮春时节,满树紫花,却因园墙高耸,外人不得见其全貌,唯有几枝越墙而出,在风中微微颤动,向路人诉说着园内的繁华。
丁香的花期很短,不过十来天光景。一场春雨,便打得满地都是细碎的花瓣。这些落花也不像樱花那般引人唏嘘,它们静静地躺在泥土上,很快便化作春泥。周邦彦词曰"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将两种花并提,而丁香显然更为朴素。豆蔻年华是明媚鲜妍的,丁香岁月则带着些许忧郁与沉思。
现今城里人种花,多爱玫瑰、百合之类鲜艳夺目者,丁香已不多见了。偶有几株,也常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失了野趣。唯有在一些老校园、旧院落里,还能遇见未经驯化的丁香,它们恣意生长,花开花落,自有一番风骨。
丁香之妙,正在于它的不争。它不占春先,不抢春艳,只是安静地开在春末,用细微的香气提醒人们:春将去矣。这种含蓄的警示,比任何喧哗的送春仪式都要来得深刻。
江南少丁香,大约是因气候太暖。而北地苦寒,丁香却长得极好。我想,这花木也是有性格的——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霜,在无人喝彩的角落,依然认真地开着属于自己的春天。
今春又见丁香开,我站在花下,看那些细小的花朵如何将一片紫色举向天空。忽然明白,这世上有些美好,原不必人人都懂。
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