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行动还是思考,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在决策和选择。
沟通中,我们会表达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在教育中我们会跟孩子说要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在工作中,我们又会给合作伙伴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几乎每时每刻,我们每个个体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因此,我们就经常听到很多人告诫自己: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却越看越迷茫,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
这里就要有个前提:
那就是先要定义什么是对的。
这通常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普世的认知中,认为只要对自己好的就是对的。但对自己“好”又是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就会发现如果我们真正要做到有效选择和决策,就必须要:
给自己定义出一个所谓“对”的正常范围,基于正确的范围跟当下决策的事物比较,才能得出对错,好坏的结论。
如果仅靠看任何事物的本身,都难以得出好的评价,所有的评价都是比较出来的,而比较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一个有效标准的比较对象,这个比较对象就是:
自己心智中要有建立事物好坏的判断标准。
这就如同我们体检一样,如果仅仅是测量指标,是无法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任何体检指标必须要跟正常的健康标准去比较才可以形成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中年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是80-120.而你测量出的结果是140-190,那么你就超出正常范围太多,就是高血压,因此医生才可以给出一些高血压的治疗建议。
我们决策也是如此,必须要心里有杆秤,这杆秤有两个刻度来帮助自己识别事物和判断事物:
1、对于事物正确的标准范围是什么。
2、识别事物当前的测量结果是什么。
我们常说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其实就是每个人对于好坏定义的正常范围不同而已。有的人定义富有的标准是:富裕=100万现金,有的人则定义的是:富有=健康的身材+被客户认可的专业能力+善于思考的分享能力+价值交换获得的3万的收益.
如此,在不同的标准范围定义里,就形成了每个人的价值决策体系,有的人认为只有可以马上获得金钱收益的事才是正确的事,说明他的心智中对于正确的定义范围是:任何投入都要获得金钱收入。而有些人则乐于分享,乐于连接,则说明在他的心智中认为正确事的正常范围应该是:分享,连接就是本身就是财富,就是对自己生存必要的价值体系,可以因此获得更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我们常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豁然开朗。对于正确,我们自己只有先建立正确的标准范围,才可以识别匹配并选择出正确的事和正确的方法。否则即便听过再多的道理,也无法让自己付诸更加有效的落地行动。
在道理和自律行动中间,我们需要先定义清楚这道理在自己实践中的正确标准是什么才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优化和反馈。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