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有这样的幽默对话:
顾客:服务员,我的汤里有只苍蝇。
Customer: Waiter, there's a fly in my soup.
服务员:没关系的,先生。它喝不了多少汤。
Waiter: That's all right, Sir, he won't drink much.
而据说[1]这则服务员笑话的最初发源地,则是来自于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名叫林迪的熟食店(Lindy's)。这家熟食店创建于1921年,林迪餐厅以芝士蛋糕最为有名,纽约不少名人都是这家店的常客。
像是新闻届的记者Damon Runyon就将该店写入自己的书中,也有其他人诸如纽约犹太黑帮头目阿诺·罗斯汀最喜欢林迪家的咖啡,喜剧演员米尔顿·伯利也经常光顾这里。
然而,该餐厅最火的其实并不是甜点与咖啡,而是任性的服务员。上述的笑话以及引申出的各种变种:
顾客:服务员,我的汤里有只苍蝇。
服务员:对不起,先生。我不知道你是吃素的。
顾客:服务员,我的咖啡怎么尝起来像茶?
服务员:对不起,先生。我可能弄错了,给您上的是热巧克力。
据说,该餐厅还将这些对服务员或食物批判的类似笑话(神问答),印在了自家餐厅的菜单上。
去林迪餐厅吃饭的不仅有纽约的报社记者和明星,也有学者和研究人士。一位叫做阿尔伯特·高盛(Albert Goldman)的学者也是林迪的常客,林迪餐厅晚餐时候有喜剧演员表演,这位高盛在看了一些天后,突发灵感,写了一篇名为“林迪法则”(Lindy's law)的文章,发表在纽约的《新共和》杂志上。
文章大意是说,一个喜剧演员的生命力与其曝光程度成反比。因为喜剧素材总是有限的,曝光的越多,几个月后基本上没什么“新玩意”能拿出来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客串一下,或者当个嘉宾,这样才能具有持久性。
听起来似乎也蛮有道理,免费送给中国的喜剧演员,频繁地出来亮相和使用几句成名的“套路”,难免让人厌烦。
如果说上面几位只是开个玩笑,那么分形几何的创始人本华·曼德博进一步让林迪进入了严肃的科学研究领域。曼德博在其成名作《大自然的分形几何》一书中,使用数学方法提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林迪效应”(有些不同于高盛的“林迪法则”)。
于是,我特意找到了该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版(中文翻译的不忍卒读),看看曼德博怎么阐述林迪效应的。在中文翻译版中,使用的是“林特效应”。
翻译成白话,曼德博的意思就是: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摘引自塔勒布《反脆弱》,第六卷。
是塔勒布,重新激活了曼德博的“林迪效应”一词。曼德博的《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出版于1984年,2007年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就使用“林迪效应”对于预测和计划进行了批判。
假设一项计划预期在79天内完成。在第79天,假如计划还未完成,那么人们预测它还需要25天;但在第90天,假如计划还未完成,它会还需要58天;在第100天还需要89天;在第119天还需要149天;在第600天,如果计划还未完成,你会预测它还需要1590天。如你所见,你等待的时间越长,你预期还要继续等待的时间就越长。
——摘引自塔勒布《黑天鹅》,第十章。
虽然书中没有提及“林迪效应”一词,但上述引言在塔勒布2012年出版的《反脆弱》一书中,进一步予以解释,并让人熟悉了“林迪效应”(以下引用皆出自《反脆弱》一书)。
简单来说,对于有寿命的事物(会自然消亡的,例如人),新事物的预期寿命比老的要长;然而对于无寿命限制的事物(不会自然消亡的),存活过的时间越长,其未来预期寿命也越长。有的呈指数分布,有的呈幂律分布。
塔勒布举例说,年轻的技术,常常毫无作为:
一项技术的历史越长,不但它的预期存活时间更长,而且对这一论点的肯定行也将更强。
很多人担心纸质书籍的消亡,如果以林迪效应来看,纸质书籍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其存在的时间会比电子书籍更长。
塔勒布的选书标准也以林迪效应为参考:
所以在选择读什么书时,我以林迪效应为指导:已经流传10年的书将再流传10年;流传了2 000年的书籍还将流传更多时间,以此类推。
虽然林迪餐厅在知识界获得了立足之地,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却几经转手与关张,最后在1979年又重新开店。
然而,味道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反而是林迪餐厅的故事,恰恰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证伪了“林迪效应”:开了将近半百年,却没能继续再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