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已经对“理性养育”体系做了总体介绍。既然是体系,就得有理念,有方法,要不也不好意思叫体系。
今天向大家介绍“理性养育”的两个思路,其中有理念,也有方法。
01.跳出情形看需要
有人说:“育儿无小事”。成人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留下印迹。这句话成功地“吓到”了很多宝妈,她们会非常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当然也包括身边家人的。多说一句,由此也增添了很多婆媳矛盾的由头。
成人的言行确实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日常负责养育的成人。但我们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自我保护和适应能力。这一点从著名的“视崖实验”可以得到验证。
视崖实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这个实验很好地验证了孩子的身体自我保护机制,同样,我们也应该相信孩子的心理也不是纸糊的,同样具备一定的保护机制。
然而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育儿无小事”这句话。根据日常经验,围绕孩子的其实真没什么大事,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洗涮玩买陪”,哪一件是大事?
单就这一句反差性较大的话,很容易给家长带来焦虑感,导致在养育孩子时畏手畏脚。
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养育孩子的这些“小事”,因为成长的玄机就蕴藏在这些“小事”中。孩子的各项品质和技能正是从这些日常小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比如吃喝拉撒睡,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主性,责任感,以及自尊自信。
再比如玩,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协调性,自信心等等。
在理性养育看来,如果想从日常养育情形中有效地培养这些品质和能力,关键在于:从情形中跳出来,尊重情形的需要。
如果闺蜜曾经向你倾诉过自己的烦心事,那你一定有这种感觉:你能把整件事看得透透的。这就是作为局外人的好处,能够相对客观理性地分析,可当局者却不一定能。
这种情况在养育孩子上也会存在。破解“当局者迷”的秘诀就是你要经常有意识地跳出来,重新看待当时的情形,做一下复盘。
这里的复盘要注意两点:
一是回顾当时的情形,跟孩子的哪些品质或者技能有关系呢?
二是如果重新回到当时的情形,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体验到这些品质或技能呢?
你可以在脑海中复盘,也可以到拿起笔,以“两栏表”的形式写下来。我个人的经验是纸笔效果更好。即便是写,也就是花三五分钟的时间。
这是一种训练,而且是事后的训练。这种训练的好处就是让大脑通过理性的思考形成新的联结,持续训练会让这种联结固化,进而变成你的下意识反应。(看过《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应该清楚,这就是在训练系统2,从而提升系统1。)
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形,你第一反应就会是复盘时的做法,自然而然。
这就厉害了。
02.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这句话虽然强调的是感觉,却非常理性。
理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个体行为背后的一个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之所以叫“底层”,是因为它是普适性的,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指导很多行为。
比如:惩罚孩子为什么不会长期有效?为什么不要向孩子传递“学习就要吃苦”的信息?
比如:鼓励比表扬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越是表现不好的孩子,我们越要鼓励。等等
我们结合列举的这几种情况具体分析一下:
和“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相对应的,还有一句:感觉糟就会做得糟。
试想一下:你熬了两个通宵,眼圈都黑了,终于把领导临时要的报表交了上去。正准备喘口气休息一下,领导突然走到你座位前,当着所有同事的面对你大发雷霆。因为报表上有两处关键的数字弄错了。
你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可以根据自己批评孩子最狠的那次来脑补。
现在来采访你,此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当然,迫于压力,十有八九你还是得重新再做一遍。但是你的感觉呢?心里的想法呢?做事的状态呢?对领导的看法呢?假设你经常被领导批评,你平时工作的状态会是什么样呢?你会因为批评愈挫愈勇,还是会阳奉阴违,得过且过呢?
这就是为什么批评和惩罚对孩子短期有效,长期却无效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件事让你感觉很糟糕,那么长期来看,你一定做不好这件事。
可还是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屡教不改,就是因为惩罚还不够严厉,没有严厉到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所以,他们会更不断地升级惩罚孩子的手段。
直到孩子长到十几岁,以离家出走、怀孕、退学,甚至自杀等伤害自己的行为来彻底反叛时,父母才可能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可悲的是,孩子通过这种报复和反叛,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远远甚于给父母带来的伤害。
理性养育说:
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不是纵容,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由于前面的分析已经比较透彻,“对待越是表现不好的孩子,我们越要鼓励”就比较好理解了。
表现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自理能力差,可能是家长比较娇纵,什么事都替ta做;也可能是孩子因为穿衣吃饭,或者洗脸刷牙之类的事被批评地比较多。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在做这些事时,感觉是不好的。
经常被包办的孩子,缺乏能力感,对自己评价低,感觉不会好;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就不用说了,感觉也好不了。
而鼓励可以让孩子感觉好起来。就像下图的这只小兔子,心情美美哒。
什么是鼓励?
从细微之处留意,耐心寻找孩子的点滴进步,如实地说出来,是鼓励。
边示范边引导,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犯错,也是鼓励。
鼓励和表扬的区别简单区分如下:
鼓励更关注事儿;表扬更关注人;
鼓励需要在观察后客观去描述;表扬则张嘴就来;
鼓励可以让孩子不断成长;而表扬就像糖果,吃多了会蛀牙。
(来源:正面管教工具卡)
正面管教对我影响非常大,理性养育也从中借鉴良多,谨在此向简•尼尔森博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