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培训日志17]读《爱的教育》之感1

《爱的教育》这部著作,从小学生日记的视角展开叙说,像一把温暖的钥匙,为我们小学管理者提供了从“管理”到“育人”的价值指引,存在极大的阅读价值,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学校管理者要做“爱的教育”的率先践行者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而连接管理者与师生的桥梁,正是“爱”。《爱的教育》中,校长用温和的态度倾听学生心声,老师用耐心包容后进生的不足,这种“以爱为底色”的相处模式,为学校管理者树立了典范。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管理者,首先应将“爱的教育”融入日常管理:面对教师,多一份理解与支持,关注其职业成长与心理需求,用人文关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面对学生,少一份苛责与命令,多一份尊重与倾听,从课堂学习到课余生活,主动走进学生群体,感知他们的需求与困惑。当管理者成为“爱的践行者”,学校便会形成温暖、包容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教师乐于从教,学生乐于向学,为学校管理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爱的教育》中“每月故事”是生动的德育教材

《爱的教育》中的“每月故事”,恰好为德育提供了具象化、场景化的素材。这些故事里,有少年鼓手为国家英勇献身的忠诚,有少年侦探不顾危险传递情报的勇敢,也有平民孩子互帮互助的善良。从学校德育视角来看,这些故事无需刻意说教,却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感悟“爱国、勇敢、友善”等品质。我们可以将“每月故事”融入到学校德育课程之中,或通过主题班会分享故事、也可以适时开展角色扮演,能让德育脱离空洞的口号:当学生读到《少年鼓手》中鼓手即便受伤也坚守使命时,爱国不再是课本上的词汇,而是具体的责任与担当;当读到贫民窟的孩子中同伴间的互帮互助时,友善也不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日常相处中的温暖举动。可以说,“每月故事”是校园德育最生动的教材,它用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三、《爱的教育》彰显家校共育的价值

《爱的教育》中,许多温暖的教育场景都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协同:父亲通过书信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母亲用言行教会孩子善良,老师则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恰是学校家校协同管理的核心——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与学校的“协奏曲”。《爱的教育》启示我们:一方面,学校需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爱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用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避免单纯以成绩衡量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社会实践,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当家庭与学校都以“爱”为出发点,达成教育共识,才能为孩子营造一致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的温暖与学校的关怀中,成长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人。

《爱的教育》并非一部单纯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深刻的教育启示。从管理者践行“爱”的引领,到德育工作借助“爱”的素材,再到家校协同凝聚“爱”的合力,这本书以“爱”为纽带,串联起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赋能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正是其跨越百年依然鲜活的阅读价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