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简友发表了一篇儒学经典在中后期被大量修改,曲解出不同于原意的注释,导致儒学与现实脱节的文章,忽然想当个“杠精”杠上一杠。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被借用于宣扬自私自利,“以德报怨”被借用于劝人大度,虽明白其真实意义的人读来确实有些可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被歪曲了的儒家名言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儒家圣贤的人物设定,只能怪古言和今文意思的巨大差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去了解那些经典。
我们大多数人对儒家文学的认知都停留在孔子上,不是臆想,而是我们的这个时代本身就已经给他设定了圣贤、圣人、至圣的人设,探究经典是那些文人墨客的情趣,跟大多数人其实扯不上多大关系,事实上被歪曲的那些儒学名言比其本身赋予他的真实涵义更加深得人心,那不就在证明不同时代的人认同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嘛?
既然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些被歪曲的经典名言,那它实际的意义也就没有意义了,说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所有人脑海里都是自私自利的模样,那它本身的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呐?“以德报怨”被众人拿来当善良的信仰也好,行动的规则也罢,只要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种正能量的美德就好。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要求的真善美就是这样,医生在前线抵抗疫情被医闹家属缠打导致医生被抓伤,处理完伤口后依旧尽心尽力的救助病人,我们的国家、人民想看到的就是这种大无私的精神,管它对不对,拿来用就行了,谁在乎呢?理论知识中国人学的还少吗?如果那些经典真的能推动时代进步,那早就被编入课本死记硬背了,只是一个时代的念想而已,很多观念已经不适合现在了。
文以载道是写书人的事,怎么用它是大家(读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