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一天天的长大了,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他说的话,做的事,常常让我惊喜,让我意外。有时候,他让我佩服,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
一、学习他的“专注而郑重”
他一个人全神贯注地玩,小眉头微微皱着(好好笑的样子)。比如他自己玩乐高积木,叫他他也听不到。等他搭建好了,他自己起来喊“妈妈,快看,快看”。
蹬蹬地跑过来叫我,拉着我去看他的杰作,“你建的什么呀?”
“大船”,或者“高楼大厦”,或“动物园”等。
很喜欢他专注而郑重的样子,而我真的应该好好向他学习。
采铜就在《精进》中赞赏孩子的这种专注而郑重的精神。
他说郑重就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和孩子在一起的大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比如,我儿子拿一沓卡片,摆成一个说不来的什么形状,他说是动物园,那个是门。我稍微动了一张卡片,就跟我急了,又哭又闹。严肃认真而专注地玩。
孩子用专注而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虐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对时间,对人生,对我们爱的人,我觉得都应该有这种专注而郑重的态度。
现在好多人休息时拿着手机,不停地刷呀刷,寻求各种各样的刺激,各种各样的奖励,浮光掠影,却很少有专注。
上厕所时看手机,吃饭时看手机,做饭时看手机。听到手机信息的提示音,心里好痒痒。不带手机出门就六神无主,像丢了魂。
好像再没有专注而郑重的时刻。
二、学习他“开心的笑,放肆的哭”
我儿子的笑声很具有感染力。一起玩的朋友都说“你儿子笑的好开心啊”,是啊,他的笑声像银铃,清脆悦耳,他的笑声发自肺腑,会让你怦然心动。
小孩子就是这样,看到一点点有意思的事,他就乐得开怀大笑,咯咯咯笑个不停。
看到熊猫玩具坐在玩具火车上,开心大笑;
“熊猫,到哪儿去了?找啊找,藏到这儿啦。他藏到那儿了”,他哈哈大笑。
你看,都是这么小的事,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
所以,小孩开心多,大人多不开心。
不满意、不开心就大哭大闹,能够宣泄自己的不满,不压抑。也许,这也是孩子们时常能保持开心的一个理由。
不仅仅因为他们天真无邪,他们还能把不开心及时宣泄出来。
正如我一个朋友讲的。朋友的女儿的舅妈是心理咨询师。某日舅妈没空带儿子把儿子放我这个朋友家。
朋友女儿问“舅妈去哪里了?”
“给人做咨询去了”。
“给人做咨询是什么意思?”
“有人不开心不高兴了,请舅妈咨询一下就好了。”
“舅妈是专门给人治疗不开心的”,朋友女儿噗嗤一下笑了,“不开心还要治啊?这不是自然现象吗?比如说,你打了我,再哄我,我还是不开心”。
在孩子眼中,开心不开心就那么简单,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
简单一点,也未必是坏事。
当然,我们大人还是不能不顾场合放肆的哭,但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想哭就哭吧,发泄出来总会好一些。
三、向他学习“对家人表达爱意”
“妈妈我想你了”,我正做饭呢,儿子蹬蹬地跑过来抱着我那么说。
一天要说好多次,“妈妈我想你了”。
现在受儿子的影响,我也经常对朋友们说“想你们了”。
如果,对家人也经常那么说,家人听到会不会很开心?家里的气氛会不会更融洽?会不会减少吵架的次数?
善于表达爱意,也会增进亲密关系。你对你的亲密关系感到满意吗?和伴侣的、和父母的、和兄弟姐妹、和朋友的亲密关系?
研究中发现: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感到满足的人比那些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拥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我认同以及更好的控制力。
这个我应该好好地学习。
四、学习他的“好奇心”
好奇害死猫。
这句话是在警告人们不要好奇。
但是,我们要明白,有些事确实不要好奇,比如对别人的私生活。而要把好奇用在刀刃上。
好奇是创造的前提。
孩子对各种事情好奇,所以才激发了他们去学习的欲望,才推动着他们成长。
“妈妈,它有眼睛吗?”,最近儿子见到什么东西都问它有眼睛吗?后来我才明白,他是看书上大树有眼睛,胡萝卜有眼睛,茄子有眼睛,才这么问的。
“最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的深刻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哲学来自怀疑。那必然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的疑问,只是大多数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时代。
孩子是天生的发问者。并不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多,而是那些问题的特质,使他与成人有所区别。成人并没有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似乎是人类的天生特质,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在性质上有了转化。他们想要知道事情是否如此,而非为什么如此。但是孩子的问题并不限于百科全书中能解答的问题。
所以,向孩子学习,一点也夸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