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挖出来的房子,大家叫它窑洞。
爷爷奶奶什么时候开始住在这里,貌似是爸爸刚出生的那几年,噢,那就是1965年左右。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几间黄房子里,听说是破壳几个月就由爷爷带着。这又是多少年,此处不做透露……
这里的记忆,有99%的童年,50%的求学生涯,100%的挂念。
一家人,因为血缘在一起。又因为一口大铁锅,坐在一个饭桌上。因为一个节日,出现在同一张照片里。
窑洞里的大铁锅,很神奇~
大家好像都不怎么注意到它,翻了一通老照片,始终没有看到它的身影。那个时候胶片很珍贵,照片一般都是留给人们正式的全家福,没有资源留给爷爷做饭的情景,现在只能努力回忆,拼出一些画面。爷爷走了以后,奶奶也搬了出去,黄房子的烟囱再也没有冒过烟,大铁锅也蒙了厚厚一层灰。我没敢把锅盖揭开,怕闻不到爷爷做的美味,却又触碰起已经无法追回的记忆。也不对,好像是当时忘了揭……
铁锅运作的系统很复杂的,锅底下的小洞放柴,这个小洞的学名据说叫zhao 火,旁边还有一个风箱,把柴火点燃后,要不停地打风箱供氧(嗯,应该就是这个原理),另一侧有一个方方的坑,是放碳用的,烧火的时候,需要一把火铲,把碳递进zhao火嘴里。锅沿很低,所以小板凳是做饭的标配,很多时候爷爷蹲着点火,炒菜时直接起身,左手扶着锅沿,右手挥动锅铲翻动锅里的菜,他的驼背,罪魁祸首应该就是日复一日乘以一日三餐的辛劳了。
这口铁锅其实不仅仅是一桌饭菜的来源,到了冬天,还是整间房子的供暖系统,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这口锅是核心功臣。窑洞的床叫炕,炕之所以叫炕,就是因为它和锅是连着的,里面有一个通道,和zhao火相连,火烧的热气通到炕底的土层,才会暖和。而且黄土散热慢,睡前烧几块碳,就能保障整整一晚的供热。当然,并不是每一块都是最舒服的温度,离锅最近的地方,越暖和。我小时候容易上火,所以一般睡离锅最远的那片,妹妹喜热,热炕头就是她的啦,貌似我俩没有争执的只有这个了,其它的都得抢。
聚散,暖冷,黄房子经历了无数风雨冲刷,我们也在这里感受团聚与分别。记忆不停翻页,再翻看老照片,好多都变了,但好像它们又都没变,还是方方的锅沿,圆圆的铁锅,守着黄色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