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下最流行,也是最方便的付款方式,「二维码扫码」在这两年里几乎深入到了城市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如今连卖菜的阿姨和推着小车卖煎饼果子的大爷都会笑呵呵的对你说:「小伙子/小姑娘,这个要扫码付吗?」
相比起笨重的「刷卡支付」,「二维码」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很容易就沁入了依赖手机的现代人生活圈,但这种便利性或许在今年的4月1日要打上一个小折扣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被央行视为「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的「静态二维码支付」将受到限额要求,单日最高交易不能超过500元。而「风险防范能力」较好的「动态二维码支付」则根据其验证方式,受到自主约定、5000 元或1000 元不等的限额。
这里的「静态二维码」指的是,商铺、小店里常常出示的那种纸质二维码。此类二维码通常是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的「二维码收款」功能生成的,但与我们「被扫」时出示的「付款码」不同,这类「收款码」一旦生成出来就不会再变化,可以被永久使用或者打印出来「待扫」。
「动态二维码」则由手机和网络自动生成,比如我们的「付款码」,每隔几分钟它就会更换一次新的,因此是「动态」的。这类二维码就没有办法被打印出来使用了,因为每次更新,以前生成的二维码就会立刻失效。
简单解读下央行的规定,大致上就是这个意思:以后的扫码支付,像买个煎饼果子这种,每天最多只能交易500块钱了。日常买买吃喝应该是够用的,可周末要进商圈败点东西那就难说了。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大型店铺将不再提供「静态二维码」,全面转向使用扫码器来读取顾客的「动态二维码」用于支付,虽然交易限额突破了500元,不过按照央行的规定,即便是「动态二维码」也很难突破1000或者5000元的这个限额……
——总之就一句话,央行:「你要想要买贵的东西,就得老老实实去给我刷卡或者付现金。」
央行这一举措的出台,单从好的方面来看,的确是有出于保护账户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过站在现代人生活的角度看,似乎还有些为老一代支付方式「续命」的嫌疑,在此规范下,「线下大额支付」这块蛋糕被央行完全留给了老一代支付方式,又一次给受互联网企业冲击的传统银行业一次喘息机会。
想要实现真正的「无现金社会」,我们这代人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