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图片 来自网络

《看见》刚出版时挑着读了大部分,这次算是整体通读了一遍。中途记起前不久接待央视一位导演,饭桌上轮番向我们透露了一些女主持人或女记者的轶事,说到柴静时他眼睛一亮:“柴静,我真的非常佩服她,这姑娘的思想太深邃了,我估计我再去学个几年也赶不上她。”

并没有特意看过柴静的节目,对她不算了解,只是去年的《穹顶之下》印象深刻。她在中国的记者中是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实际上她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优秀记者,她关注新闻中的人,似乎总是将自己代入其中,虽然她称这种代入是为了呈现一个真正的世界,但是这势必会让那些推崇新闻客观的人们觉得她的报道不那么客观。

传统观点的记者应该以第三者的视角,需要“冷酷无情”地报道新闻事件,但是柴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也许是女性的属性让她更善于捕捉情感和细节。她在采访新闻人物时为他们擦过眼泪,在镜头前安慰当事人,甚至完全将自己置身其中,总之,情感代入过分强烈,似乎超越了一个记者应该坚守的本分。

抛开新闻业界关于记者角色定位的观点不说,单单《看见》这本书的内容,是十分吸引人和思想深邃的。柴静通过再现十年间她所“看见”的新闻事件中各种采访幕后故事,交织她个人的成长感悟,呈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群像。她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人来呈现当下的时代,也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到她个人的成长心路。

蔡康永曾在《奇葩说》说过他做《康熙来了》十年,都是做嘉宾的陪衬,因为主持人要善于将自己隐藏,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嘉宾,《奇葩说》让他过瘾是因为他能做真实自己。我想记者也是同样。柴静之所以所受到人们的质疑,在于人们总觉得她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记者,总想将自己代入,而破坏了新闻的客观性。然而其实柴静的吸引力也在于此。正因为她一直在思考,将自己代入其中,才让她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记者和主持人,也有机会得以转型成为作家或其他。

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如同柴静在书中所写的:“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年前第一次读《看见》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不下五遍,每一次都被这种有血有肉、饱满真切的人物和故事感动,每一次都对未...
    北渔说阅读 628评论 4 1
  • 我们终日在天穹下穿行,共同呼吸着浑浊的空气,感受万物生死更替,经历世间人情冷暖。 观望着,升起、漂浮、沉淀,归于静...
    辞芜阅读 689评论 0 1
  • 0前言 开始写《日记本的故事》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看完易仁永澄推荐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决定开始自己的知识输出,...
    加一的修炼场阅读 2,534评论 10 19
  • 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他们好像也去北京办事。聊天中他们问我是不是去北京上学啊,读的什么专...
    文一汐阅读 362评论 0 0
  • 儿时的动漫:海尔兄弟,舒克与贝塔,哪吒传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小糊涂神,奥特曼,百变小樱,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剑...
    原聪阅读 52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