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印象记
硕大又火红的夕阳,高悬在天边,温馨而宁静。海面波光粼粼,海风微微拂面。
傍晚时分,是小城最惬意的时光,休闲的人们陆续来到银滩,享受夏日的清凉,观赏落日的美景。
与此同时,银滩东侧的红树林里,赶海的人们开始收工,星星点点或三五成群的从滩涂深处归来。夕阳下,渔家女头戴斗笠、肩扛锄具、身披霞光的身影,宛如一幅大地剪纸画,绘成了小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古以来,出海捕捞就是女人的禁忌,因此,滩涂赶海便成了渔家女最重要的日常劳作。她们祖祖辈辈以此为生,世代相袭,时至今日,原住民赶海的大军中,女性仍是绝对的主力。
日复一日的劳作,练就了她们强壮的身体和入地三尺的眼力,无论是挖沙虫还是拾螺贝,在外人看来毫无异样的海滩上,只要她们停下脚步挥铲下去,必有斩获。
滩涂赶海尤以挖沙虫效益最好,银滩的沙虫素有海上虫草之称,滩头第一手收购价格就高达每斤60元左右,普通渔家女一天可收获4至5斤,效益相当可观,因此,这里的人们较早便摆脱了贫困。
北海市三面环海,型似犀角,西部尽头的冠头岭几近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也是北海地势最高处。虽非雄山大岭,却地质意义非凡,对半岛地貌的形成和稳固具有重要意义。此岭地角入海,逐浪迎风,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几处高档建筑掩映在山林里,曾是早期官方接待重要来宾之所。
以冠头岭为始点,南岸是延延绵绵长达26公里的潮汐滩涂,其中,中段便是著名的十里银滩。海滩平坦辽阔,沙质细腻洁白,阳光下泛着银光,沙砾品质之优良令人惊叹!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海洋历经亿万年的摇动,何以把如此精华的银沙搬运到这里,始终是北部湾的神奇和奥秘,也是大自然馈赠北海的一份厚礼。
与南岸相对应的半岛北岸,属海蚀地貌,偶尓有礁岩裸露,滩涂上铺满了常见的黄沙,沙砾品质粗糙,当地人称其为金滩。
金滩沿岸水深滩窄,船只易于停靠,货物易于搬运,早期商船便在此登陆,逐渐形成了原始码头。
金滩后面不足百米,便是古城老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百年建筑依肩毗邻,周边残留的几处旧国领事馆遗迹,印证着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北海市地处北纬21度黄金线,属温热过度地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与美国夏威夷群岛同纬度,气候条件相近,是难得的度假圣地。
温热带的交汇,使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颇具特色,针叶林与阔叶林交织,松柏科与棕榈科共存,堪称奇观。尤以罗汉松最为名贵,其姿态苍劲优雅,型似盆景。北海的市花三角梅更是常年绽放,四季不败。
城市的主要街道整洁宽阔,道两旁绿树成荫,散散落落的村庄掩映在树林里,不经意会擦身而过,走进去却别有洞天。
侨港风情街、疍家文化园独具民族特色,白天破草房夜晚似天堂,小城的夜生活在此通宵达旦。在这里喝糖水、吃卷粉成了多少游人心心念念的北海记忆。
北部湾的海鲜肥美鲜嫩,由于海湾水浅,个头虽不很大,却口感嫩滑,透着淡淡的甜味。蔬菜水果水氧充沛,青脆可口。饮用水的水质清澈甘冽,久存无垢。
小城最早的村落,形成于地角,由于面朝北岸先人起名北海村,这也便是这座南海之滨的城市称谓为北海的由来。
北海又称珠城,是著名的南珠产地,南珠在世界珍珠体系中素有美誉,英国女王王冠上那颗姆子大的珍珠就是正宗南珠。2004年南珠被确定为广西北海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小城的大街小巷,商厦地摊无处不在售卖各类珍珠饰品,琳琅满目,真假难辨,鱼目混珠!
曾几何时,北海这颗北部湾的明珠,伴随着近代国运的兴衰一度暗然失色。改革开放初期,又因地处海防前线,错过了沿海开发开放的第一波浪潮。
现如今,北海正在奋起直追。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沛富饶的自然资源,适宜人居的气候条件,海陆空兼备的立体交通网,无不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正在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青睐和关注。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亲近大海,曾是北方孩子远在天边的梦,如今推开窗棱面朝大海,深吸一口清新的海风,不禁心生感慨,由衷感谢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国家巨变,使我们这一代人有能力跨越祖辈的生存局限,千里迁栖,随心而居,实乃人生之大幸。
转眼来北海两年了,对这座城市由陌生到熟悉乃至热爱,于我而言,这里已不再是他乡,而是人生的又一处港湾。恰迟暮之年遇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