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有一句话,叫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这句话说的挺有道理的,但其实我们在追求更好的情况下,也是在追求我们目前能够企及的最好。
那么,在当下的情况,那到底什么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呢?
比如说,为孩子找最好的学校,给他最好的教育,对身处在小城市的家长来说,可能让孩子能够上北大清华是最好的,而对于那些更国际化的家长来说,让孩子上世界的名校是最好的。
但是前段时间,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却说,上名校对孩子未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在他上哈佛大学生物系的那段时间,他发现他身边的同学一个比一个牛,有一个同学是冯.诺依曼的孙子,那冯.诺依曼是谁呢?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和这样的人做同学,你是不是倍感压力呢?还有一个博士后,他经常说着连哈佛老师都不明白的数学理论,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哈佛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而他的哥哥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
在这样的周围高手如林的学校里,没有丧失自信心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想要有所成就,变得非常的难。很多的中国学生在那儿其实只能沦为苦力,干着其他的外国学生不愿意干的事儿。
所以你看,在国内的父母为孩子能够上哈佛大学而喜逐颜开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在那边却未必过得开心。
所以到底是什么是最好的呢?也许别人口中的最好,并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这不仅体现在选学校,或者是选对象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事中,都体现着这样的生活哲学。
比如说我经常碰到这样的妈妈,手机里有一堆孩子的课程。甚至在孩子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学这些的时候,还管不住自己的手,继续购买着。以前我会认为,这是因为没有抓重点,关注的内容太多。现在我知道,这种行为的底层思维,是因为总是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总是觉得别人推荐的是最好的,而恰恰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张电脑椅,这张电脑椅号称是全世界最舒服的一个日本牌子,甚至很多的名人都背书推荐了。可是买回家我却发现坐着并不怎么舒适。在我老公也不断吐槽的过程当中,我在内心不断的感慨:真的是别人说的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虽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观点已经是老生常谈,可是在生活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中,我们仍然会不断的迷失自己,不断的以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选择,来左右自己的选择。
所以,请把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选择标准,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我们选择中的各种小事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断的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我们才能过得更加的平和些,淡定些,从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