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同丰里2号的堑口市场由内外几条狭长的巷子和沿巷的摊位组成。与大部分菜市场一样,它在高峰期喧闹,卫生环境一般,人挤人,摊主的服务态度参差不齐,同样的虾沿着一条巷的三个摊能卖出三个价格。
在独立生活之前,我们对菜市场并不熟悉。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习惯于享用一桌制成的菜品,无论是外卖,餐馆还是父母的手艺。堑口市场与我们的生活开始频繁发生联系是因为我们发现“去菜市场”本身不仅是一次交易的过程,更多的时候则是进入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场域。
菜市场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粘连在一起,确切地说,传统的菜市场与拥有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紧紧粘连在一起。每一次在高峰期进入堑口市场,人们摩肩接踵,但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有时候我们排在队伍里,前后都是热门热络的“老炮儿”,搞得我们连问价的语气都因为信心不足而虚了下来。他们与同龄的摊主相知相熟,分享着由菜价展开的邻里故事,交互着由食物引发的生活见闻。在这里,他们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菜市场语言”,包含了一些特定的讨论主题和主观情绪。于是,在这种意义上,菜市场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心理社区”。顾客与店主,早上五点半开始,在这个社区里,用交易的方式沟通着感情,汲取着维系个人生活的精神养分。
高峰期过后,菜市场很快冷下来。零星的顾客不再是主角,那些忙着收拾货物,准备食材的摊主逐渐显眼起来。在堑口市场,执掌各摊的摊主以中年人为主,夫妻搭档居多。在清冷的时段,妻子一边择菜一边唠叨,丈夫拖着板车准备出去,听见老婆啰里啰嗦地抱怨,猛地童心一起,从摊上揪下一朵花菜头,趁老婆不备狠狠地掷到她额头,然后赶忙拖板车溜走。板车发出“咣咣”的响声,伴随着老婆的一句嗔骂。这些中年摊主们已经走向了人生的后半段,不论过去四五十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对他们而言,这个肮脏的菜市场和这种披星戴月的工作是他们现在和未来的依靠。
我们常说,时代变了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被淘汰。我们确实看到,菜市场越来越少,超市越来越多,甚至现在连超市都可以被网上买菜取代了。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已不再使用过去的生活方式,我们正形塑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定义一个新的“传统”。
于是,资本扛着新时代新生活的大旗,进入社区,集中烧钱,亏本降价,挤走那些本就该被淘汰的脏乱差的菜市场,以社区团购和互联网创新的名义让社区中的中老年客户成为新的流量。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社区团购席卷了百姓生活的“吃”这一项基本需求,用扰乱市场的手段达到垄断的目的。它摧垮了一大波赖以为生的小摊主的生计,也卷食了更多钱包并不充实的顾客的财富。从人民日报到公众号文章,对这种“社区团购”都展开了批评与讨论,对这种商业模式都采取了警觉与否定的态度。
其实,除了资本的残酷逐利本质,我们应该清楚时代虽然在前进,但那些人们却不曾离开。走得快的人没有权利剥夺走得慢的人行走的权利。菜市场不应用这种方式离开历史的舞台,而那些依赖着它的人们也不应该被遗忘。
我们坐船去买菜,总会看那珠江水和乘船人。时有同去市场的老人三三两两相遇在码头,把买菜小车放在一边就聊得起劲。有时候,少了那个市场,就没有了这些相遇,少了那个市场,就失去了生活。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请关注 打脚巷 (全网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