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介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手艺人的书,《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我2020年分享的第一本书。
想来,这些年“膜拜工匠精神”的呼声似早已在耳畔磨出了茧子。我们常常认为中国只有高速发展,批量机械生产;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却是一个极度保有工匠精神的国度。纵观全球奢侈品市场,似乎标榜的都是“纯手工”。似乎奢侈品就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席之地。如今的中华大地上,难道就找不到一颗匠心吗?
工匠精神真的被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碾碎、蹂躏殆尽了吗?
我带着诸多疑问与怀疑,速刷了这本讲究匠心的书。(多么讽刺!速刷匠心。)
厉害了我的国,匠人匠心一点也不缺
从修紫禁城的木匠李永革,到制作精美漆器的甘而可;从制作皮影,到还原元青花;从找回传统古宣纸的制造方法,到赋予沉香别样生命。我们民族的匠人一点也不少,个个技艺精湛,内心纯净,很多人的产品在国外威名远扬。有些作品在海外市场拍到千万的价格,似乎比奢侈品还奢侈品。
在读到漆器和元青花的章节时,我一度到网上搜索他们提到的店铺。后来发现几乎是妄想。中国的工匠一点也不少,只是我们关注的太少,关注度也不够,市场化程度自然也不会太高。
佩服了我的匠,为一件事花光一辈子
说回到匠心。通常人以为,买手工品,我们买的是制作人的时间和心血。其实,匠人们所付出的远远不止那点制作时间。他们付出的比你想的多得多,哪怕是千万的竞拍价格都不足以配得上他们的付出。
古法维护故宫建筑群的李永革告诉我们
“以前拜师学艺,是“三年零一节”——不是说三年的时间过去,再随着下一个节日的到来就可以出师了,而是说在师傅家里端茶倒水当用人三年多,到这个时候师傅才真正领着你去看他做活儿……古建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
没有前期的大量铺垫,就称不上匠心。正是因为这些手艺人在从事技艺性的工作同时,还修炼了做人做事的心乃至灵魂,他们做出来的物件才是独具匠心的物件。不是说,一个东西生产过程长就是工艺品。如果这样定位的话,我们大可以把机床的速度调慢,以前一天造百件,改成百天出一件。
普通人关注工艺品,都是关注做工如何精致,此为“工”,造型如何美观,比做“艺”。其实在我看来,这两样都算是“工”,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艺”是匠人身体里的那颗匠心,血肉之躯里驻留的那一息灵魂。艺术是人心的,文化也是。
数学系毕业的我体会最深。在我把理科学的通透之后,不会认为自己算是一个文化人。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只有当我接触到那些杰出的数学家,看到他们类似于“工匠精神”的上下求索时,才体会到数学的迷人之处。
没有终生学习的信念,匠心往往会死掉。
从事木雕的张参忠先生分享他的经验,提到
“我从事木雕这么多年,发现要做好木雕,一定要多看别人做得好的东西,学习和继承传统的东西,然后不断创新。”
不断向外看,不断学习,不断整理,不断行动。匠人是这样,数学家是这样,每天把你逗地嘎嘎笑的郭德纲也是如此(德云社男粉一枚)。想要历经万种变迁,而不改初心、不断登高,就需要这种痴迷。他们一定也放弃过,因为困难,因为苦恼,因为内心有情绪。生而为人,若是无欲无求,还不如立刻无声无息地了却残生。欲望就像风,风太大了,火苗自然会晃动甚至熄灭,但是终身学习的人,火苗总会复燃。你要明白,他们本就是一群易燃易爆到可爱的人,他们总有一丝信念挥之不去,那就是火种。
燃尽一生,圆满一事。
艺术之所以是浪漫的,是因为躲在艺术身后的创作者在做一件浪漫的事——耗尽一生,独独为那一件事。
受教了我的天,去寻一个隐秘的时空
给我最大启发的一个,让我萌生了一个行动计划的是下面这段描述
“这些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自有一种优美单纯的节奏,比如,师傅们每天上午一定会在某个固定时间去喝茶,而且永远在同个茶楼、同个位置。当地人对他们都有一份尊重,即便其他茶客去得早,也从不占用他们的位置。如果座位空上两天,大家就知道,师傅生病了。师傅们坐下来也通常先不忙叫茶,悠悠地看完当天报纸,仔细叠放好,然后拿出自带的茶碗,叫上一壶茶、两个叉烧包,吃完踱步回去干活儿。这种日常的重复与连续,形成了他们对待身边所有事物的尺度,也包括自己的手艺:平缓踏实,心无旁骛。平缓踏实,心无旁骛。”
扪心自问,如果一个响指,让我过上这样的生活,我是很恐惧的。作为一个PartyAnimal,我做不到。但是,十分愿意,把我嘈杂生命的一部分剜下来,留给这种生活方式。联想到之前读的《怪人》这本书,我打算把“隐秘计划”放到这部分时间之中。独处、心无旁骛、秘而不宣、不单纯追求回报地做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你去看球场上,乃至于任何顶级体育赛事里,那些笑到最后,捧起奖杯的一方都是把比赛的节奏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的。依据心理学研究,如果把这种节奏的掌控感放到人生中,就是每天清晨醒来幸福的来源。
那些饱满的生命,都是内心安定少有波澜的湖泊。静水深流,面无表情是忍得住的,但底气十足的内心,冷静细致的思考,温润如玉的灵魂是包装不出来的。
找到自己的内心所在,然后好好安放。小心街上的偷心盗贼!!!
写在最后
“匠心”告诉我:我们不知道这一分一秒,会得到什么,会降临什么,或是上天会恩赐些什么。灵感是“感性的迷离被理性揭穿的瞬息”。我们不缺那些我们不曾拥有的,我们其实也不需要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这是我们过的最好的一刻,就在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就在你读完要转发点赞的时刻。
每天看我读一本书,希望你也一起来。
坚持些什么,不求永远,只求再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