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毕业于南阳一师的我,怀揣新鲜与热情,初登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期间,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邀调皮的孩子杨正基与我一起共眠长谈,心想着感化学生;我也训斥过学生,用戒尺惩戒他们,甚至与学生王某冲突过,心想着立威震慑。与学生的相处中,有喜悦,也有恼火,也免不了与家长接触交流,向家长借力。教育中学习,学习中成长,摸索中前行,不知觉中从教已有将近20载。农村家长的质朴让我感动,我经常会听到家长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交给你们了,你们一定要把孩子教好!”我深深地感到被信任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莫名的压力和责任。今年秋天,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许多。虽然见面机会不多(也就家长会时能见上一面,因为我不擅长叫家长),但“老师,孩子你要多管管。”诸如此类的嘱托,我总是听闻。家校交流微信群成为我与家长"见面"的主要渠道,"老师,几点放学?""老师,XXX的咳嗽好点没有?""老师,你叫ⅩXX来大门口取下东西"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频繁地出现,有时不及时的回复,也可能换来埋怨。这一点,我十分理解,家长们也挺忙的。闲下来时,我也在想,家长的忙碌也是为了孩子。在外挣钱不容易,省吃俭用积攒着,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可不知,孩子的生活好了,心理却缺失了。有什么话,不愿与家长说,与家长要的最多的是钱是物质,亲情少了,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不见了,孤僻、叛逆、青春期、厌学等病毒便乘虚而入,家长辛苦挣钱换来孩子"好的"未来生活的愿景也化作美丽的泡影,悔之晚矣。
教育,“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育”那就是家长和家庭的事了。因为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辈子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孩子离不开父母,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父母们的参与。学校不是校长的,也不是老师的,它是学生们的,也是学生们父母的。有专家曾说过 5+2大于等于7还是等于0,关键在家庭,重点在父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五天受的教育,在家两天就有可能互相抵消了,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有父母的参与,我们的教育才更美好!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怪象,家长害怕老师打电话,一见老师打电话心想准没好事。班主任请家长来学校一趟,家长总是推三阻四,我不在家或我正忙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老师动辄就叫家长惹的祸。家长到的频繁了,真能解决问题吗? 过分的强调家长的教育,我也是十分不赞成的。
依我所见,老师与父母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如同工厂加工产品,老师和父母都是参与者。产品的优劣需要每一个工序的工人负好责,共同补台,齐心助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与家长经常的沟通,畅通交流渠道,形成合力。当老师为处理某些孩子的行为感到沮丧时,父母的挺身而出也许会峰回路转,出现转机;当父母因孩子的不听话而感到恼火时,老师的讲道理和安慰也许能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甚至会招来父母们的责备和学生的逆反,矛盾反而激化了。既便出现这种情形,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权当是老师和学生的父母共同成长和学习的一个机会。当老师和家长合二为一作为一个团队时,那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的。世上有一种无奈,那就是把孩子交给老师。这些家长显然是最失败的,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的信心和耐心,给孩子的管教是无效的,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师身上,这显然是非常偏激的。一味地强调家长的不负责或不参与,便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父母与老师之间建立了信任,沟通是绝对有必要的。在信任建立起来之后,父母与学校将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相互配合,有了默契的配合,孩子的成长是自然的。老师、家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孩子的教育一定会晴空万里,孩子们一定会绽放最美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