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沙因
中国人喜欢学习,
《论语》开篇就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学之宣言。
孔老夫子还说: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是彻彻底底的终生学习的姿态。
中国人热爱学习,
父母喜欢孩子学习,
只要孩子在学习,他们就两眼放光,
觉得生活有奔头,未来有希望。
其实,你也认为学习是对的,
虽然并不一定喜欢学习。
学习是真理。
是通往真理的道路。
学习的人是会永葆青春的,
福特说:“不管你是20岁还是80岁,只要停止学习,就说明你老了。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远年轻。人生中最大的乐事,莫过于保持头脑青春永驻。”
1.
学习是对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对的。
以为听听、看看、写写就是学习。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都似乎得了知识焦虑症。
别人学英语,
你也来个百词斩打卡,
却不知单独学单词有多少卵用。
别人学写作,
你也赶紧来个日更,
更到吐血,更到怀疑人生。
别人订阅各种APP,
你也赶紧拉开自己并不丰满的钱包。
大咖们在做讲座,于是赶紧定了机票,满天飞。
…… ……
听完,看完,写完,
你并没有解决多少知识焦虑。
相反,你更焦虑了。
如口渴了,不找水源,
却走向了海市蜃楼。
如苍蝇,对着玻璃窗,
死命突破,最后把自己撞晕了。
不幸的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弯路,
还梦想着有一天来个弯道超车呢!
2.
以为学习就是读书,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于是,我们一本接一本的读。
于是,我们一本又一本的忘。
朋友青桐问,
不是说读书如吃饭,
吃过的饭读过的书,
都长成了骨头和血肉吗?
她怀疑了?
其实我早就怀疑了?
否则,
为什么我们的骨头越来越疏松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血肉模糊,
没有成长为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
这世界一天出版的书,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所以,一头钻进“读什么书”,
而很少问“为什么读”、“怎么读”的人,
都是蠢货。
就像有一块田,
却不问自己最后想要收获什么,
东种一粒麦,西种一棵草,
最后傻了眼,满园的荒芜。
青桐最后还是随意地买一本一本的新书,
安慰自己说:“总有一天会用上”。
但扎心的是,要用时想不起来,
想起来也不知在哪读过了。
人脑不如电脑,
电脑一搜索,啥都出来。
你一搜索,发现不再服务区,
更需要充值了。
你想充值升值,
悲催的却不知如何充值升值?
3.
正确的学习方式要以“解决问题”为驱动。
问了一位牛人:
“为什么感觉你三头六臂,学习效率那么高?”
他说:“我从来不给自己定读书任务,
如你的一百本,五十本,
我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
回家,仔细思考,得出以下结论:
学习要有一个真实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从“学习什么”的频道转换到“学来干嘛”。
为学习而学习是愚蠢的。
为读书而读书是愚蠢的。
一头冷汗,一身机灵。
是啊,学习最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而不是要把自己学成了呆子,
这一点上,我还是成功的。
学习最终是要成为特别擅长解决某类问题的专家,
老板才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呢!
是啊,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
19世纪缩短为30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缩短为5年;
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也就是说你大一学的东西,
很有可能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没用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读书,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
4.
学习是有规律的。
1946年,爱德加•戴尔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
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
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
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
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所以,你还认为听听别人说书就是学习?
看看书就是学习?
终于明白为什么听了那么久,
从小学到大学,
看了那么久,从大学到博士,
还是头脑空空根底浅。
因为读书也是有段位级别的,
可以分为认知性阅读、知识性阅读和娱乐性阅读。
打个比方,以爬山为例:
认知性阅读是真的向山上爬,会很累,
但你的学习力,理解力和认知力都会有所攀升;
知识型阅读是平地,一直走,不太累,
但也是必要的,否则不进则退;
娱乐性阅读则是在走下坡,
越走越舒服,日渐堕落而不自知。
最好的阅读,是调好这三种阅读的比例。
5.
学习也可以分为三类:
维持型学习、成长型学习、颠覆型学习。
维持性学习仅仅是防止落后,
但不能增加核心竞争力。
成长型学习是要提高自己在某个专业和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这需要系统的学习,也需要时间,并要致力于应用。
颠覆型学习是一种逆人性的学习方式,
因为这是人认知的逆向,但很有价值。
Brian说:因为“震惊”会颠覆你的思维,
给你惯常思维没有给你的东西。
它可能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也可能预言着未来的趋势,
尽管这种趋势可能现在还很弱小。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
后两者的学习最好以输出倒逼输入。
我们总以为学习需要不断的输入,
但输入这么多年,
我们输出了一个怎样的自己。
所以,不妨换种思维,
以输出倒逼输入。
原来我以为要学会写作,需要读很多的书。
但现在发现最好的方式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写作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刻意练习,
如标题,段落,排版,内容,故事等。
原来,总想写本书,
后来缩减成写一篇文章,
后来缩减成一句话。
但就是在140字的微博体中,
我不断练习,
最后写成了一篇篇文章,
相信最后会写成一本书的。
拾遗说:
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
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只可惜,我们每天学习,却不一定是对的。
埃德加•沙因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