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开脑洞:是非不分,赏罚不明,有时也是对的?

大年初五,在『得到』听了《关羽》一书。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学者渡边义浩,他是日本三国学会事务局长、三国研究领域的专家。但书并不是关羽的传记,而是还原了关羽如何从一个武将变成了财神爷的过程。具体内容按下不表,因为里面的一个故事《关羽断狱》惊到了我,我得讲讲。

这是关羽封神之后的一个故事,出自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短篇小说集《子不语》。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王氏经常受丈夫家暴,非常可怜。有一天,她因为太饿偷了邻居的鸡结果被发现了。她害怕丈夫打死他,就冤枉是借住在邻居家的书生马生偷的。马生无处分辨,只好提议去关帝庙请神仙来裁决。到了庙里一求签,结果出来,关帝居然说就是马生偷的。隔了一段时间,马生碰到关帝显灵,就骂他不公正。关帝回答说:你将来是要当官的人,难道不知道办事要分轻重缓急么?如果我说你偷了鸡,你不过就是没地方住。要是我说王氏偷了鸡,她不就得死么?我宁可别人说我不灵,也不能让她去死。

故事讲完了,书中接着分析:

故事里,关羽可是一点点身为大将所必须的杀伐决断、赏罚分明的严明作风都没有,倒是充满了人情味。王氏偷东西又诬告别人,搁哪儿去判这个案子,都是她有罪。但是关帝不仅体谅了王氏的不得已,还颠倒是非,让马生顶了罪,可以说一点都不公正。
这就是民间信仰中关帝的样子。他可能不那么是非分明,但你又觉得他的判决似乎符合一种更高的伦理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在这个故事里就是,体现的不是前面说的“忠义”,而是不能见死不救的“仗义”。为了实现“义”,关帝甚至能够在法官的位置上作出自我牺牲。所以,从皇帝官府到民间帮派,大家都想求关羽保护,请他帮忙。这就是关羽经过千年神化形成的公众印象。

“嫉恶如仇、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一直作为褒义词,伴随着我们长大。没成想,它们的反义词也有对的时候?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如果我们认可关二爷的断案逻辑,那我们可以从《关羽断狱》的故事中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1.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对于像王氏那样的弱势群体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即使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也会获得谅解。

2.受委屈是生活的必修课:马生虽蒙冤,但他必须要承受这个委屈。在维护弱者的过程中,强大了自己。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实的生活场景,没有绝对的错误,也没有绝对的正确。

韧性是在生活中历练出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文,可重要了!你的想法、你的思绪、你的牵挂、你的感情-----好多好多有意思的东西都可以变成作文,同时也必须...
    禅妹儿阅读 3,978评论 0 0
  • 路长,路短,谁走谁知道。人艰不拆。。。。。。。。。。。。。。。。。。。。。。。。。。。。。。。。。。。。。。。。。...
    时间会过期阅读 2,50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