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五期身体读茶结束,作为一名复训生,感触良多。能参加这次复训,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三天,经历15种古树老茶,从13年的易武到38年的抗战沱,光是这么多种类和这沉甸甸的年份,装载的已经是丰盛,何况亲自参与过程并喝下一杯杯用心泡出来的茶,内心的愉悦和满足难以言表。只有有相同经历的茶友才能体会这份感动和满足,其他人,不必言明。
能走进妙茶湾喝茶的人,都是有福气的。这里有师父布施的好茶,都是古树干仓老茶。时不时在妙茶湾喝着听着,慢慢就知道什么是干仓,什么是湿仓,也能喝出古树老茶和台地茶的区别。在妙茶湾的娇惯下,嘴巴挑了,客户的茶是再也无法下咽了。这要感谢师父和妙茶,正是因为学会了正确的区分哪些茶是对身体有益的,无益的茶自然就不必喝。
这次复训,最大的转变是做助泡。在成都第二期学习身体读茶,此后开始给自己泡茶,转变也就开始了。这种改变不用跟别人讲,自己都能感受到,这次复训,自然而然的升起要做助泡的想法,而且会做的很好。事实证明跟着身体的感觉和潜意识走是对的。我记得有一次感到自己可以做主泡了,便在吴珺姐姐在茶湾的一个晚上主动请缨泡茶,当身体想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一切就会顺理成章,没有断水、有条不紊,自己都升起了泡茶多年的熟悉感。
做学员及平时到茶湾喝茶,都是站在一个求知者和获取者的位置,等着外界的人、事给自己引导和灌入,在他人的周全安排下喝一泡茶,感受茶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做助泡关注点变了,奉茶的过程中,注意力从关注自己转向即关注自己又关注他人。复训之前,来茶会是参加活动,这次把活动转向了行动。行动起来其实很简单,早一点来,晚一点走,做一些支撑服务的小事情,洗杯子、打水、搭个手,茶荟顺利进行,自己也能享受一杯好茶和一分惬意。给予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无在乎年龄,财力,社会地位,而在乎心境和是否做了这件事情。内心的富足绝不是心里有了很多的故事或沉淀才是富足,而是内心仅有一份也能对外给予,通过给予把一变成多。
第一天的助泡,第一位助泡是廖蓉姐姐,负责烧水和传茶汤,我做中间助泡,负责传递和分茶汤,最后一位是冉华负责分茶汤。坐下来,大家会心一看便知各自的照顾范围。茶汤出来,第一时间传递给下一位助泡,保证汤的温度,再是为自己照顾范围的茶友添上茶水。左手照顾左方,右手照顾右方,前方的把手舒展,后方的顺应扭扭腰,随着公道杯在胸前左右互换,颇有席地而坐,舒展双手,拿着公道杯画太极的感觉。茶汤多的时候,每人多一点,茶汤少的时候每人少一点,尽量一个公道杯的茶汤能照顾一方。第二天做助泡,我照顾最远一批茶友。断水让我着急,茶友巴巴的等着,便催促红红先传后分茶。红红告知,考虑前面的是新学员,想多照顾一点。很震惊,我没有区别对待,甚至了解缘由后都认为没必要!原来自己心思这么不细,考虑的这么少,原来每个人的认识差异这么大!内心偏向前一天和冉华行形成的分茶模式:先传后分,结余自饮。这样整个会场从根、杆、叶都能被滋养。主泡即为根,助泡是杆,叶子便是茶友,要整棵树健康,必定生命之源流动于每个部位。后来冉华友情提示不要刻意照顾他人委屈自己,师父也提点到顺应真实想法,满足自己和照顾他人同样重要,没准备好就先照顾自己。自我认知、配得和取舍就这么简单,简而言之,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兼天下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源自内心的主动给予。所以说做助泡,比做学员更幸福,因为不做助泡是体会不到的。
做助泡,可以感知自己内在有没有,以及这种有能不能给予。来复训之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首先不在把自己当做妙茶湾的客人,港湾,那自然是家,回到家,当然是做主人的姿态。有朋自远方来,奉上一杯茶,不亦乐乎?看着大家喝得认真,喝得高兴,喝得好,喝得红光满面,听着茶友真实、用心的感悟和分享,同饮、同甘,自然心里也就满足。这不是一味的索取、过多关注自己的视角,而是敞开心扉,往外看,看到更多。
做好助泡,还要做好主泡。惠己惠人的方法,即身体读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