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西达雅
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这本书里,用了好几幅图片去类比思维导图的结构,比如仰望大树四散开来的枝叶,中间是主干,往外延伸出一些较大的枝干,都是由粗变细的,在枝干上又生长出小枝条……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地展开去,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网络。
这时候我脑海里出现了蜘蛛网的结构,当然蜘蛛不是从最中心的位置开始吐丝拉丝,它是先构筑了几条四散的线,交之为一点,然后再以这个点为圆心,开始构造多边形形成一张大网。
仔细一想这两种结构其实根本不一样,我这个蜘蛛网状图算是无用联想了。
书中教我们画思维导图的篇章并不多,在第二部分第8章的时候,用了大概20多页的篇幅告诉我们,如何画思维导图,要注意些什么,比如纸笔、线条、图像。全书200页,用20来页教画图不可谓不吝啬了。
所以整体看来,本书的主旨还是要告诉你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带你进入思维导图的世界,而画思维导图的练习需要你自己课后多找时间、找机会练。
那么,这20页教我们如何来画一张思维导图呢?
首先,找一张白纸,纸张横向摆放。从中间开始着手,中心是你想要做这次思维导图的主题,主题可以用图片或者明显的颜色突出来,这是为了大脑能够专注于这个主题,进行发散联想。
其次,根据主题词,联想一些词,想到一个词便在下方划下一条线,线条从最中心的主题词往外延伸。
在此建议,线条由内到外粗细有变化,越靠近中心点越粗,像毛笔字一样,划一撇“丿”出去,尾巴是细一些的。这样画出来的思维导图会像水自然流动的形态,越往外会越分散越细,给人以明晰的流动线条感。
然后,由这个词联想到新的词,则在线条末端添加新的线条枝干,线条的长度宜与词条相匹配,不太长也别太短,别让字挤在一起。
小tips:尽量用单词而非词组,比如用“太阳”,而不是“明亮的太阳”,因为词组会限制我们大脑的联想,产生固定思维,我们可以在太阳的下一层级中,再添加“明亮”这个词。
最后,没有最后,因为一张思维导图的展开空间是无限的,你尽可以一层一层地展开联想,纸张不够了可以再添加,事后粘连起来便好了。
怎么样?一张思维导图的结构是否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了画面。如果想象太困难,那么再打个比方吧,把我们的心脏当做中心主题词,延伸的第一层级是我们的四肢和头部,第二层级就是我们的手指、脚趾、耳朵、头发,第三个层级……(自己联想延伸)。希望这个比喻会让你对思维导图有个更形象的印象。
要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人画着画着,思维导图的线条便四面八方地延伸了,写字的时候顺着线条方向,纸张都跟着转了一圈,等到回头重看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便只能拿着纸张横七竖八了地看了。因此书中的建议是,画思维导图的时候,线条的方向尽量是横向发展的,所有文字方向尽量一致,方便以后查阅。
这是我边描述思维导图的结构,边自己画下的,手边有水彩笔,然后涂鸦起来了。
当然画思维导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画图而画图,主要还是做笔记,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了,画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理清思路,整理框架,便于记忆。
所以如果是随堂笔记、会议记录类型,手边没有那么多彩笔,或者没有多余的时间做色彩层次丰富的图,那么我们可以仅用简单线条和文字记录,随后有时间再完善思维导图。当然这要靠自觉了,很多人做笔记仅仅是为了做笔记,再回头整理复习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