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个被常玩的话题,尤其是文学家。
他们说“孤独”是月光,是影子,是西风,是梧桐,是夜……
他们也塑造了不少经典形象,比如卡夫卡笔下坚持饥饿表演的艺术家,马尔克斯书中的为爱守候半个世纪的佛罗伦蒂诺,金庸笔下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的独孤求败……
但,表达情绪并不是文学家的专利。IT男、科学家同样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孤独和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位教授DavidFeinberg就曾经创作了一首情诗,名为《孤独的根号三》。
这句诗作为经典对白出现在了电影《寻堡奇遇2》中,并帮助男主成功夺回爱人。
另一位科学家保罗·乔尔达诺把“孤独”和“爱”玩得更加高级。
他用“质数”为隐喻,用科学家的眼光来表达孤独,将人世间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做透彻的剖析,并写成了一本名为《质数的孤独》的小说,还被翻拍成了电影。
《质数的孤独》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书。
保罗·乔尔达诺的这部处女作一经出版,就拿下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佳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保罗·乔尔达诺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爱与成长的故事。数学天才马蒂亚和他的中学同学爱丽丝都有着痛苦的过往。而作者巧妙地用质数来表达他们之间的羁绊与孤独。
多年以来,他们都在一种窒息的状态下度过,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他们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
《质数的孤独》
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彼此交叉,最终却渐行渐远,化为两条平行的轨道,再也没有交集。马蒂亚和爱丽丝正如11和13这样一对“孪生质数”,彼此靠近,在他们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偶数,却阻隔了他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成为永远无法跨越的阻隔。
《质数的孤独》剧照
正如保罗·乔尔达诺在书中所描写的:“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的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所有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认同感,渴望被他人认同,渴望被社会认同,以便我们能从这认同中找寻到一点点温度,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再形单影只。
有人说,孤独也许是人生最悲凉、也是最本质的状态。栖息在这片大地上,越长大,越会发觉,孤独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必然存在。
在保罗·乔尔达诺看来,孤独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种必须的经历,是生活的资源,是一种绝对个人的体验。
“它指向了某种内在的亲密的伤痛,每个人都有的秘密,我们的全部性格都围绕着那个空洞在旋转。”
保罗•乔尔达诺
粒子物理学博士
2008年,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以及其他奖项若干。书一出版,迅速畅销欧洲,销量过百万。其代表作还有《人体》等。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