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策策
想写这篇文章有一段时间了,只是比较懒,一直拖着。这两天有一个契机,终于被逼着下笔了,对,这是被逼着写下的。
虽然是被逼着写出来的,但还是蛮喜欢这种感觉的,逼着逼着也就成长了。好吧,不用你说,我也感觉我有受虐倾向(手动笑哭脸)。
好了,没用的说完了,正经点说一下这篇文章。
先简单说一下我的情况,我是今年4月底从上家公司离职的,裸辞,然后一头扎进了我心心念念的互联网行业。在很努力很努力的找工作一周后,来到现在的这家公司,几乎从零开始,踏上了我的职业生涯的第二段历程。
原公司是一个传统制造行业,工作了3年,自认为做的还算不错,但工作时间长了,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而且自认为底层的工作能力已经具备了,个人性格也已经成型了,所以果断裸辞。
新工作是我喜欢的互联网公司,从事互联网教育,定位于“互联网+考试服务”,采用的是现在最火的知识分享和知识变现的逻辑。而我,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一个小小运营。
好,前情提要我认为基本说清楚了,下面说一下我今天想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我想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有3点:
一、我是如何在一周内实现跨行找到这份工作的?
二、做运营3个月,我何以入门?我究竟在这3个月做了什么?
三、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分享给大家。
那下面就依次展开来说。
一、我是如何在一周内实现跨行找到这份工作的?
我记得我正经找工作面试的时间仅仅一周,更准确的说是那一周的周一到周五,共计五天,这5天面试了十几家公司,几乎转遍了整个北京。
要说为什么我能够跨行找到新工作,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在进入互联网运营的工作之前,一直关注互联网行业,对一些新兴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也有部分自我的尝试。具体如下:
a.在我身边所有人都觉得“分答”仅仅是“芬达”的时候,我已经关注果壳网,准备在在行约行家,更不要说了解分答在16年的刷屏传播了。
b.我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第一个关注得到APP,并且在“李翔商业内参”出品前就在“得到”上付费学习的人;
c.在我身边同事的微信公众号列表都是诸如“中国制造”、“精益生产”这些时,我订阅的公众号里已经有了“创业杂志邦”、“36Kr”等互联网领域的公众号了;
d.当大家停留在看公众号消费内容的时候,我已经开通自己的公众号,并且两个月写了将近10万字,拿到了原创和赞赏功能。
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所以虽然我之前并没有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工作过,但是却并不是对其一无所知。
补充一句,我虽然关注互联网行业,但我的本职工作并没有落下,我是在工作3年,升职答辩的前一周提交离职的,即使离职,我还和之前的领导同事们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第二个原因:主动争取,并有较强的执行力
虽然我自认为我在进入互联网行业前就有了相关的基因,但是互联网公司的HR并不会因为这个而给我机会,甚至我连争取一个面试的机会都会比较难。
我在拉钩上投出去的简历应该是100+的,但是我最终收到面试通知的次数不足5次。
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只能自己争取机会。
再后来所有投简历时,我都会给HR私信,说明我的突出能力,然后加一句话:“希望能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仅耽误您半个小时,我会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自己,十分感谢。”
至于执行力,仅说一下我入职现在的公司时和公司COO在“BOSS直聘”上的对话。
从我联系上他,到我来这家公司面试,中间仅仅过了2个半小时,要知道我当时正在北京的通州区,坐地铁到公司需要至少1个半小时的路程的。
好了,差不多了,我实现裸辞跨行,就是这两个原因,一是平时就比较关注互联网领域,对这个感兴趣;二是自己的底层工作能力已经基本具备,自己主动争取机会,有较强的执行力。
下面进入第二个话题:做运营3个月,我何以入门?我究竟在这3个月做了什么?
二、入职互联网运营3个月,我究竟做了什么?
这部分内容,我还要拆分成两块来说,一块是我这3个月做过的工作,另一块是我针对性的学习。
先说学习。
针对互联网运营的学习,我一共做过3件事,或者说这3件事是我持续在做,也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这三件事分别是:阅读运营牛人的知乎专栏、看书、报名运营课程。
知乎的专栏,我选择了3个我认可的运营牛人:黄有璨、张亮、章鱼怕黑,黄有璨的所有专栏文章几乎都看过了,现在在看张亮的专栏;
我选择的运营书籍是:《运营之光》、《从零开始学运营》和《超级运营术》,已经看完了一本,第二本正在看;
我已经报名了某个线上运营的课程,课程名字就不说了,容易被当成是广告(话说,我这篇文章就是被这个课程的作业逼的)。
然后说一下我接触到的工作内容。
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我接触到的运营的工作内容却不少,很多运营的分支我都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些。
用户运营。做用户运营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现在工作的岗位就是用户运营。
具体的工作内容我就不细说了,说两点我认为做用户运营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个是要把用户当朋友,真心实意的去解决用户的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第二个,是要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你在用户面前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喜好和特点,而不是一个躲在微信群后面的形象模糊的运营人员。
内容运营。内容运营并不是我的本职,但是我也在争取去做。
我做的内容相关的工作有两方面,一个是把控平台内导师端的内容质量,第二个是一些软文、文案相关的内容。我觉得这两个各有侧重点,关于内容质量,就像是UGC,需要制定好边界和规则,让产生内容的用户(导师)既有限制,又有发挥的空间;而对于软文或者自产的文案,更在乎的是内容的“走心”。
参与活动。活动运营接触的不是特别多,仅仅是参与过一次较大型的地推活动。
我参与的活动不多,而且并没有自己主导去做一个活动,所以我对活动运营的理解还比较浅,但是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活动运营最应该关注的重点,是整个活动的流程,以及各个流程节点上的把控。做活动的简单流程是这样的:活动策划—确认/统一各部门意见—落地执行—检查并调整—活动总结,梳理出整个流程后,针对各个流程节点做有侧重的规划就可以了。
关于活动,再简单说一句,其实活动运营会被不同的人梳理出很多不用的流程,但是归根结底,基本逻辑都是会遵从“PDCA”这个流程的,大家把握住基本的东西就会简单很多。
渠道运营。关于渠道,其实有不同的方向,比如APP推广、产品广告、换量等,我仅仅接触了一点,那就是APP在应用商店的上线推广。
其实说是APP推广也不准确,我做的顶多算是APP上架和审核工作。虽然和做渠道的大牛运营比起来,还差了好几个十万八千里,但是通过这个小的工作,管中窥豹,也算是对推广、对渠道有了一点点的理解。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慢慢弄懂了ASO、积分墙、插屏等之前特别陌生的词语所代表的意思。
前两部分都说完了,在最后的内容中,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如果其中的某一点能够给某一个读者有所启发,那就是极好的了。
三、一些感悟和思考
既然说到感悟和思考,那就一条一条列举,希望你看完能有所收获。
01 做工作,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对这个知识的宏观逻辑和概念有所理解,至少是需要有所了解。然后搞懂自己正在学习的这一块内容在整个宏观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最后有针对性的学习。
虽然现在我对运营的理解还是有所差缺,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我对运营也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下图是我对运营的个人认知:
除了上面的认知以外,常规的运营分工,会分为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渠道运营等。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新兴的运营分支,比如新媒体运营、微博运营、社群运营等。
而我自己在整个运营的宏观框架下,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用户运营,当然,其中会涉及微信群、相关的文案,也可能涉及活动开展等,但最终我的运营指向性是指向用户的。
感觉说着说着有点偏,但是重点相信的大家已经get到了,我想说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有宏观理解和规划,也有针对细节的具体学习。
02 主动一点,自己创造机会
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的小伙伴来说,学习比其他所有事情都要重要,主动去争取学习的机会,才是成长的基础。
刚才也说了,我入职时甚至提出了“0薪入职”,而可能正是我这种诚心的争取,所以才有了我入职现在公司的机会,也才有后面的种种可能。
到了具体工作也是一样,在工作中肯定会有人是以一种“这件事能不做就不做”这样的心态来工作的,但是对于想学习的人来说,我觉得更应该以一种“这件事能争取过来,就一定争取过来”这种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新行业中快速前进。
03 既然要做,就要做好
做,就要做好。注意一点,我并没有说“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句话,这和我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关的。
在我的认知里,我们都是成熟的个体,我们都应该已经具有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所以我们也有自己选择做什么以及什么事情要花费我们最重要精力的权利。
给各位看一下我在学运营课程的时候的某一节的作业。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作业我尽力做了,在不影响自己工作、不影响正常学习安排的情况下,我已经做到了我认为的80分。
当然,如果你看到这一节的最优秀作业就会发现,我的作业和最优秀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对我来说,已经够了。我需要把我的最主要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上,还要有一部分放在我的生活上。所以运营课程学习的作业,虽然优先级不低,但是确实没办法排在我的第一位,所以我也就没办法把我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这。
大家要理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全力以赴的把事情做到最好,我说的是我们要有选择的能力,而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选择了报名这个课程,所以我对这个课程负责,我把作业做到我认为的一个不错的状态。我选择了我的工作比学习更重要,所以我把最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作业上我没办法做到最完美的那一个。
当然,我的作业也获得了优秀作业。
04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我的认知里,“我们对一个事情没有自己的思考”,远远要比“我们对一个事情思考的不对”更要命。
我们思考的不对,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来提升,如果我们对一个事情没有自己的认识、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从最底层的能力上就已经输了。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子,下面这张图是我在饭团上针对团主发出的话题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我还可以说出很多。
古话云“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套用到这个地方来,我认为“鱼”指的是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而“渔”则是指我们的思考能力。
好了,到这就差不多结束了,希望我啰嗦了一堆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小伙伴对我写的东西有兴趣,欢迎在评论去发表自己的想法(手动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