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古装剧《清平乐》热播,随着这部剧的播出,大宋文人天团的“大咖”们悉数登场,像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这些语文课本的“常驻嘉宾”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对于这些文人的印象,我们很多都是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教科书中,是的,就是那些朗读被背诵全文的篇目。
那个时候,因为缺乏对作者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而且课本上关于作者的简介总是一本正经的,这让我们对诗词的兴趣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死记硬背下来,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疫情期间,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对诗让人倍感暖心。
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了1万只口罩,物资纸箱上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多地中国留学生晒健康包,“细理游子绪 菰米似故乡”,这些无一不温暖着人们的心。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经久不衰,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无论什么时候读到这些句子,总能让人产生共鸣。
比起简单粗暴的网络用语,诗词更具美感和意蕴。看到美景,不是来回只会一句“哇,好美,好壮观”我们也能随口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或是“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诗词的起源和音乐相关,从诗经、楚辞再到汉乐府以及后来的词,它们都是配合音乐的,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歌曲,现在我们怎么唱周杰伦的歌,当年人们便是怎么唱柳三变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古代诗歌还是人们的社交工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这些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更是蔚为壮观。
但现如今,诗歌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很小众的东西,除了需要语文应试的学生和相关的研究者,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那些诗歌,诗歌又能算得上是多少人的爱好?
也许是现在的人们太忙、太累,也许是那些书本过于厚重、严肃,以至于人们望而却步,可是我总觉得在这个匆忙的时代,我们总需要慢下来欣赏点什么东西。
记得朱光潜先生说,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够欣赏。
他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就宛如乘着车在阿尔卑斯山谷兜风,可是却无暇欣赏一路的风景,于是本该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却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
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也许太远,诗词却近在咫尺。
这些天阅读了读客熊猫君出品的《半小时漫画宋词》这本书是陈磊带领半小时漫画团队创作的,不同于一本正经的教科书,整本书的风格可以说是轻松幽默的,来感受下整本书的画风
这样的一种形式,降低阅读的门槛,无论是小学生,还是让那些对唐诗宋词望而却步的人都可以轻松阅读,比起大段大段的文字,漫画和段子更容易让人接受,欢笑之余了解宋词的发展,了解宋词背后的故事,所谓知人论世,对背景的理解是我们读懂宋词的基础。
就比如书中写到的CP狂魔苏轼,通常对他的介绍是这样的
而在《半小时漫画宋词》这本书里却是这样的
相比之下,《半小时漫画宋词》没有枯燥的讲解和公式化的简介,而是通过夸张的漫画和搞笑的段子来传达知识,哪种形式更能吸引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借由《半小时漫画宋词》这类轻松幽默的科普类书籍无疑是我们走近诗词的一种好方法,初看是一个又一个搞笑的段子,细看却是满满的干货。
当然,形式是我们走近诗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媒介,不再害怕古诗词,对于那些文人,愿我们不再只有那些说明书式的印象,他们也是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人呀。对于那些古诗词,愿我们不再只有背诵全文的阴影,那里有着诗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感悟。
近几年,一些文化类节目大热,不论是《诗词大会》还是《经典咏流传》等,又或者是前面提到的电视剧《清平乐》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是一件持久的事,但愿这样的文化热不会像明星的花边新闻一样,成为这个信息快速传播时代速朽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