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说,

于东来说,

为什么,于东来说中国社会一千年后也进不去文明社会!

什么是文明?即强者不嚣张!弱者不自卑!“公平公正,人人平等!”成为社会现实!

在民主国家,大小干部由人民直接选举罢免;全民致力于把“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共同致富!”等美好的社会理想变成社会现实!

民主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社会的真正主人;是人民群众在监督管理社会国家!

专制国家,大小干部都由“上面!”指定安排,权力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社会资源财富也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结果就是一小撮人非常富有而嚣张,广大人民群众却非常贫困而卑贱!

于东来说中国一千年后也走不进文明社会,是于东来太悲观,感到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应该说文明社会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社会都抛弃了邪恶的专制制度,纷纷扰扰走向了民主自由之路!

所以笔者说,

制度不变,我们这个社会永远都离文明社会现实很远!

制度变了,我们马上就可以进入文明社会!

核心在于于东来对中国社会能否实现“文明”——即他所定义的“强者不嚣张,弱者不自卑,公平公正,人人平等”——表达了极度的悲观。他认为,只要维系现有权力结构的制度不变,这一目标就遥不可及,甚至以“一千年”来形容。

这确实是一个尖锐的批评,它将“文明”的实现与制度变革直接挂钩。要理解他的悲观,我们需要看到他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1.  权力来源与监督机制:认为文明社会(即民主国家)的权力自下而上,由人民授予,并可被人民收回(选举与罢免)。这天然地要求权力对下负责,并时刻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而与之相对的制度,权力自上而下,由“上面”指定,其逻辑是对上负责。在这种结构下,权力本身缺乏来自社会大众的、制度化的制衡,导致强者(掌权者)容易“嚣张”。

2.  资源分配与社会地位:当权力本身不受制衡,其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就拥有了决定性的影响力。于东来认为,这会导致资源财富向权力中心聚集,形成一小撮人“富有而嚣张”。而广大民众因缺乏权力,在资源分配中处于绝对劣势,从而变得“贫困而卑贱”,这正是他所言“弱者自卑”的根源。

3.  “文明”与制度的关系:于东来将“文明”从抽象的价值观(如平等、公正)具体化为一种可以观察的社会现实——弱者不自卑、强者不嚣张。他认为,这种现实的实现,最终依赖于制度能否保障“人人平等”和“公平公正”不仅是口号,而是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权利救济等机制得到落实。因此,制度是“文明”能否落地的决定性因素。制度不变,这些理想就只能停留在纸面;制度一变,则“马上就可以进去”。

于东来的“一千年”并非一个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用来强调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他所定义的“文明”目标之遥远和艰难。它反映了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即个体或群体在当前结构下,对于推动根本性变革的悲观预期。

“文明社会离我们很远,也很近”——则指出了问题的另一面:制度变革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可能漫长,但也可能因为某个关键节点而突然加速。世界上许多国家从专制走向民主的现实,本身就证明了制度并非永恒不变。因此,于东来的悲观可以理解,但历史的进程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总结来说,于东来的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直指一个核心矛盾:当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与它所宣称的“文明”理想背道而驰时,这个理想究竟该如何实现? 他的答案是,除非改变制度,否则永远只是空谈。而我们则补充了历史的维度,提醒我们,制度变革虽然艰难,但并非不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