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女性甚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梳妆打扮上。可是,我们却不能做到像每天洗脸刷牙那样每天看书学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照理来说,洗脸刷牙和看书学习之间压根儿不冲突。我们每天注重洗脸刷牙,却不注重洗脑刷新思维,洗脑甚至远比洗脸更重要呀,可是我们却只能做到每天坚持洗脸刷牙,却做不到每天看书洗脑。
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压根儿没意识到看书洗脑的重要性。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每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看书学习。但是有很多人却在离开学校以后就停止了读书学习,在他们的意识里面,读书学习是学生在学校里做的事,好不容易毕业离开学校了,终于可以不用再读书学习了。他们把毕业离开学校当作一种解脱,当作一种“新生”,殊不知,他们这种观念正是造成他们踏入社会以后处处碰壁、事事不如意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学校里面当学生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领悟到读书学习的意义,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学生在学校里成为了考试的机器,甚至经常觉得读书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更有甚者,有些人以为只要不念书,让他干啥都行。所以,在学校里面他们成绩一般,甚至很多人辍学。然而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清晰明确地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更是那句: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的践行者,因此他们在学校里就是学霸,表现优异,出了学校也是佼佼者。
况且,绝大多数人出了校园以后,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原本以为离开校园就再也不用读书学习的这种想法竟然是“天方夜谭”。现实一次次地打醒他们,让他们慢慢地意识到当初认为读书痛苦、读再多书也没用这件事真的是大错特错。
不管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遭遇,还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真的是很有用的,读书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查理·芒格说他认识的成功人士(包括富人),没有一个不读书的。巴菲特每天至少读书五个小时;邓小平、王岐山、任正非、塔勒布、杨绛……这些成功的人,谁不是天天读书,天天学习,谁不是终生学习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呢?
是的,我们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就算做不到每天都看书学习,做到每周五天的学习也好;就算做不到每天学习五六个小时,做到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也好。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终身学习这样的事情更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只不过任何事情都可以慢慢地通过刻意训练养成。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长期沉迷于手机游戏,长期沉迷于刷短视频上瘾的人来说要做到放下手机,用读书代替玩手机真的非常不容易。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以前就是一个沉迷于手机游戏,沉迷于追剧的人,而现在仍然是一个沉迷于刷短视频无法自拔的人。
但是,我最起码踏出了第一步,我怕自己自制力太差,所以加入共读社群,和一群优秀的人一起读书学习。这样在一群优秀者的裹挟中前进,就算自己真的做得不好,也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慢慢地养成好的习惯,慢慢地爱上看书学习。
所以,对于那些很久很久都踏不出第一步的人,这里有几点建议:
第一,尝试着把手机放远点,如有必要调成静音,不要让手机在自己身边蛊惑自己,不要让手机信息提示音影响自己。
第二,找一本自己很喜欢、很感兴趣的书看。比如杂志、小册子等自己特别喜欢的、感兴趣的书籍。刚开始的阶段,只有简单易懂且生动有趣的文章能够让自己快速进入角色。这样的书籍也包括插画书、设计书、诗歌文集等。
第三,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小说,比如张小娴的《爱过你》这类能够轻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籍去看。一般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情感书籍都能够让人巴不得一下子看完算了。
第四,在看完一本小说以后可以尝试着再看看自己喜欢的小说,但是不要看武侠类的,都市情感类的,或者是霸王总裁什么的。要看一本质量高一点的。或者看名家名人写的书籍,比如毕淑敏等人的书籍。千万不要看鲁迅的书和那些晦涩难懂的书籍,这样会打击你的兴趣,会让你看不下去。一旦看不下去,可能就真的看不下去了。
第五,在看完毕淑敏等人的书籍之后可以开始看一些能够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或者让自己学到一技之长的书,比如投资理财类,但是要先看入门级别的。
第六,看名人传记。名人传记一般不会出现文字太难懂的情况,而且名人传记的养分很高。
最后,在自己能够一步一步走到看名人传记以后,再去攻克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著作,比如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医学、经济学等等。
我自己现在到达第五步,接下来的第六步、第七步是我接下来以至于以后的人生奋斗的目标。希望我的方法对你也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成为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继而成为终生成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