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重在思维训练,因为题目是永远也做不完的。昨天期末考试中一道典型题目学生的解决策略,引起了我的反思。(题目如下)
某班45名同学去划船,租一条大船需100元,可坐六人,一条小船80元,可坐四人,请设计一种租船方案,使租金最少。
考完试,学生纷纷来找我辨析:这道题无论怎么设计方案都无法正好不空位,是不是自己的思路错了?
平时学生做的题都是正好不空位子,而且这种题型,孩子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解题套路:先坐大船,不空位置。
今天,恰恰出了一道最基本的,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直接就能算出来的答案,学生反而有点拿不准了。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对题目的思考过多吗?
我想不尽然,于是,利用考试间隙的休息时间,我和孩子们又讨论了这道题:我们平时做的都是不空位子的,而这道题出现了变化,那么题型还有可能会怎样变化?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同样的商品大包装更省钱,于是,有些机场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专门设计了一些大包装但更费钱的商品,很多人买东西时根本不去仔细算账,所以往往会陷入商家的这个陷阱。
联系到这道题,孩子们提出:在解决这道题时,前提是省钱,要首先考虑哪一种方案单价最低?再根据单价确定优先坐哪一种船?
以前的原则,先坐大船,是基于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但在实际生活中,也许往往不是这样,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做的此类题目往往是不空位置,而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不空位,有时空位。
这样一来,解决这样的题,如果按照原来的想法就会失去主要的抓手,变得无所适从。因此,要想顺利解答此类题目,还是要让思维回到最初的原点:以省钱为第一原则,依据这个原则,先确定优先坐哪种船,再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看是否空位。
我想,不仅这道题,推而广之,所有的数学题目,在解决的过程中都要让思维退回最初的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