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午,上海的天却一下子黑了。
如果不特地看了下时钟,还以为晃眼间,已是太阳下山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对人生的感受,就在我们不经意间,错过了人生的白昼,等我们想要奋起,才发现早已走到人生的黄昏。
我承认人生的每个时节都都有独自的美,但对于那些蹉跎光阴的人来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人间有许多自我安慰的方式,某些被人们轻易的相信,放在心中,随时拿出来麻木自己敏感的灵魂。就像酒精,酒精带来的不是灵感,而是放松。放松带来的不是舒适,而是一种怠惰。
在我们辛勤的完成我们想要做的功课,怠惰是休息的一部份。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自己的誓言,一次又一次的跳过我们给自己的任务,跳过我们的自我期许和行动,直奔装满酒精的玻璃杯。怠惰就不是休息的一部份,而是加速迫近生命终点的尝试。
许多关于艺术的行动,就在这种下意识的逃避中被加以美化。
一位非常认真创作,因为忧郁症或其他原因,选择自杀的艺术家。和一位根本没怎么创作,因为忧郁症或其他原因,选择自杀的艺术家。这两者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就像为了自由和内心的信念,慷慨赴死的斗士。他们的生命被讴歌,并非因为他们的死亡,而是他们在死之前所做的奋斗。
逻辑学有个基本概念,清楚的表述了前面提到的差异。
有些事情可以从原因推出必然的结果,但无法从结果反推出同样的原因。
比如我们看到雨水落下来,我们可以推论没有遮蔽的地面,必定会被雨水浸湿。
但我们看见湿润的地面,我们无法直接反推地面湿润的原因来自雨水,因为也可能来自其他因素,比如是洒水车洒的水。
在咨询中,往往会发现,许多我们的烦恼,来自我们的思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而是跳过可靠的前提假设,直奔结果。然后从结果,推出一个经不起检证的原因。
但那个原因却被深深相信,以此作为人生的真相。
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人生下来就需要拥有某种信念,并且把这种信念当成真相。信念本身到底是不是符合客观真理,倒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我们拥有某种信念,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空虚袭击。
但错误的信念,虽然能够填补我们的心灵,却可能像垃圾食物一样,使我们的心灵在吃饱的同时,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使得心看使委靡、生病。
心灵富足或缺乏的状态,有时也会形成某种鄙视链。
比如有些人觉得那些啃食鸡汤文章,畅饮正能量饮料的人,他们是多么的愚昧,才会去汲取那些经不起检证,多是挑动情绪的素材。
然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吃的精致,而是吃饱。但对那些心灵并不怎么空虚的人来说,他们似乎很难意识到心灵空虚的人,他们对鸡汤和正能量的饥渴。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会鄙视鸡汤和正能量的人,他们的心灵算富足吗?心灵富足的人不是应该谦恭有礼,懂得共情吗?
对某些人来说,心灵富足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这种完美包括道德上的完美。但如果关于人的完美,是一种缺乏人性的完美,那么这种完美指称的就不是人,而是神。
心灵富足的人同样有他们的阴暗面,而与他人比较,获得某种自我满足感,就是人性的一种共通的黑暗。
只是比较有教养的人,他们知道该怎么处置这种黑暗。
所以如果你走进教会和慈善团体,你可能会发现一种现象。
往往没权势的人忏悔,有权势的人做慈善。
我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富足我们的心灵,让饿的人吃饱,让渴望吃好的人能吃到他想吃的。人在不同阶段,寻求不同的满足,没有谁是错的,但他们在满足自我的同时,也不会停下和他人比较的念头。
这种比较,在这个充斥各种网络信息的时代,更加频繁。我们太容易看见别人的富有,也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贫乏。
算法会加大你的欲望,也会刺激你自卑的神经。你动了个想要买房的小念头,跟着你会发现网站通过算法,会把所有相关的信息都推给你,然后你会在当中看见自己距离目标还差多少。
我们还会为了寻找能呼应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关注某些明星和作者。
就像有的人表面上装得多么绅士,但他内心渴望过一个荒淫的生活,他会去看那些把开放式关系等等的文章,从那些人说得云淡风轻的语调里,不断告诉自己「我的想法没错」。等到他终于能够说服自己,他可能就会去实践他心底的愿望。
有时人需要的支持,就是这种盲目的支持。这些支持不是某个人主动找上门,而是一个渴望得到支持的人,他刻意的忽略那些反对自己的声音,找到一个能够支持自己想法的声音,进而他不断的只看这个人写的东西,好让自己沉浸在一个「我是对的!」的小天地中。
所以有些人愿意冒着得罪我们的风险,反对我们的意见。这不只是一种有勇气的选择,还可能是一种真爱的表现。
要奉承另外一个人很容易,但有时真心为对方好的举动,却可能触怒对方。
这说明某些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爱我们的,有时反而是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人,他们可能才是真正的为了我们的利益在着想。
尽管如此,并不是很容易分辨两者的差异。就像看见地湿,进而推论出湿的原因。
不过,如果今天一个念头是真实的,往往可以在推论中经得起非常细节的推敲。而那些自欺欺人的理论,通常都经不起细看,因为当中有太多的跳跃,就像一个人以为只要自杀就能成就自己艺术家的身份,但根本没有做出什么真正有创造力的作品。
我以为,所有的「身份」都要经得起逻辑的层层推敲,都要能够回答出「为了得到这个身份,付出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努力?创造了什么实实在在的作品?」
否则这个身份就只是一种无聊的名字,代表不了什么。就像一个跟女人做爱,让女人生下孩子,却不好好照顾孩子的男人,他凭什么说自己是「父亲」?
他没资格。
又好比有些人妻说自己组成的是双薪家庭,但自己赚的钱基本不投入家用,全花在自己身上,家用靠的都是另一半的钱。
这不叫双薪家庭。
双薪家庭是夫妻两个人都有收入,并且都愿意拿收入投注在共有的家庭当中。
所以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恐怕不是我们自己嘴巴说了算。
除非我们述说的自己,确实都能找到刻画在人生某处的痕迹。否则那更像在说故事,只是刚好故事的主角和我们同名同姓而已。
而无论别人是否发现这个事实,如果我们自己心知肚明,那么当我们每天说着别人的故事,隐藏真实的自我,那么我们的自我怎么能不哭泣?不愤怒?不难受?
真实的自我受到自己的压迫,就像随时随地戴着一副阻碍呼吸的面具。
我们会厌恶自己,甚至想要伤害自己。
这时,我们的心会痛。
然后可能我们会开始寻找麻痹自我的方式,比如酒精,帮助自己跳过中间的过程,来到休息的时刻。
但当我们不再感觉到痛,这意味着什么?
是生,是死?
还是自我永恒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