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家风传承新貌 , 塑孩子自律风茂
周春华 2020-2-17 晴
昨晚做一个有限元分析,兴奋得凌晨二点还没有入睡,从而完美地错过王靖老师的《朱子治家格言》之仪式感。感谢林小梅老师提供课堂场记,要点有:仪式感是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说实话,之前我个人不太注意生活仪式,但因为太重要还是深深地录入心底,记得那处毕业泪眼恨别、来宁波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溪口游玩、98年的九江洪水之役、2000年的千年曙光系列纪念活动、06年父亲的永远离别、07年成家和08年有了小孩,09年回炉读书,17年博考指尖距离之痛。这些因为个人不注重仪式感,终归梦境虚幻,永远只属于个人,无法教育和影响他人。回到今天的主题,让家风成为自律培养的基地。
有家就有家风,一个好的家风通常是历代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不能一蹴,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后代,首先家风要正,每个家庭成员就得遵守规则---家规,要遵守规则就离不开自律。反过来,要怎么实现自律,个人认为有两个要件:一是按古今圣贤的《家规家训》规则建立;二是用仪式来建立微习惯,生活有了及时的仪式感,就如同游戏对孩子的魔力般吸引,从而有序地培养出能量倍增的接班人。
千百年来,《朱子家训》一直是名门望族效仿的主要依据,于此再一次重温其“勤俭持家、诚实待人、反对见利忘义”,强调自律、强调中庸和睦,为我们实践“家和万事兴”的文明之家风有百利无一害。
家庭仪式感听起来很亲切,其实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仪式信物:宏观层面有国旗、国歌,政府大楼和机关证信,微观层面有红领巾、奖状和纪念册。记得前段时间,和一个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谈日不落帝国的绅士风度如何了解,从而知道了英国人家庭核心价值的仪式感片断有家族树(family tree)、家庭相册(family album)、每年年终的署名信,不少国家的成人礼。我们的古代有宗谱、每家的主厅都有各代祖先的灵位和全家的不同时期的全家福,只是这些年由于人员流动太快和数码相机、智能产品的涌现,辅以社会更多的以聚餐、发红包来快速短暂交流,不少的仪式感信物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
可是幸运的是,我们身边还是有那么一些人,逢年过节写春联邮寄书信,将全家每个人的生日用爱心圈上及时送上自己的心意,在孩子考试时再忙也要好好地准备一次丰盛的早餐和礼品,准时参加孩子的开学和放学仪式。国为他(她)们懂得生活除了平淡,还有远方和诗、情怀,完全可以在每次需要或值得标记标识的时候、地方加点料添点彩,赋予生活立体感,并以此感染自己的孩子,温暖家...
欢迎拍砖和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