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
“你为什么想加入我们呢?”一位校媒组织的学姐饶有兴趣地问我。
“我就是想做新闻啊!”来面试的我不假思索,笑着脱口而出。
两个月后——
“当时怎么想起参加这个组织的?你看看你,又熬夜了。”一个室友很关心地问我。
“嗯,就是想做新闻呀。”我拿热毛巾敷着眼睛,淡淡地说。
听起来,语气中仿佛是多了一丝犹豫,少了几分当时的激情。
真的如此吗?有时候,自己也会怀疑。
我告诉自己,不是这样。因为每当有人问我:“干嘛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值得吗?我不觉得有什么意义啊。”时, 我还是会认真地回答他们:“你没做过的事情,没有理由说它没有意义。”
新闻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执着于它?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五要素被概括为“5W”,何人何时何地以何方式做了何事。可能每一位新闻人最想关注的,也是最应该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
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故事的最后,无论是孤军奋战背后的难言艰辛,还是群策群力取得的辉煌成果,新闻人可能是聆听者、也可能是亲历者。一篇新闻稿件的创作,是思想的共振、情感的相通。
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题材,新闻人付出的精力各不相同。以校园新闻为例,为期三天的运动会,我们需要一直坚守。赛场上,我们蹲守在跑道两侧,翘首等待。健儿们飞奔而过眼前,没有时间心中默念一二三,迅速按下快门,我们负责定格精彩瞬间;颁奖台旁,我们提前找好角度,或扛着“长枪短炮”等待最荣耀的一刻,或准备好纸笔甚至是话筒,做好采访的准备;看台上,我们不是摇旗呐喊最卖力的一员,但我们却“潜伏”在某处,抓拍着众人助威的盛况。
很多时候,我们是活动到的最早、走的最迟的那些人中的一员。手臂会因托举设备而酸痛,穿梭于现场,挤过人群,作息紊乱,身体疲乏。
现场却不是最后的战场。
咖啡、台灯,一遍遍播放的录音笔,深夜仍然亮着的电脑屏幕,很多个夜晚,它们陪我到最后。
由于是新人,稿子要反复打磨。至今,仍然学着如何提高着自己的工作效率,我知道,这是我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肝稿”真的很难避免。熬夜熬多久,心里常常没数。
累,是自然。说不累,骗人。
下笔滞涩时,焦急;打磨稿件时,想哭;修图时,眼痛。
但是当稿子成功发表时,那种心情兴奋到无以复加。
在稿子背后,我见证过成功者的灿烂笑颜、也陪一些人咀嚼过失败的苦涩。
我认真听好讲座,自己的逻辑架构越发清晰;我近距离领略过一些名师的风采、我甚至能与他们面对面对话,从中我真切感受到思维火花的碰撞。
为了拍一组图,我走遍师大校园,为了构图我绞尽脑汁,有一次甚至直接趴在草地上......可是,我可能会比大多数人,更能发现校园之美。
一篇稿子的发表,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前辈的修改。我和小伙伴们互相鼓励、互相借鉴,我们是同一战线的奋斗者;前辈们可能要比我们睡得更晚,可能就是为了帮我们打磨一份不成熟的稿子,其实我也知道,你们更想看到的,是我们这些新成员,能快快成长。
所以你问我,做这些,意义在哪里?
我想说,我们虽不能在稿件中直白地显露我们的情绪、甚至不被允许以“第一人称”出现,但我们却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故事、汇聚更多共鸣。
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