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看到作者的生平,就不在想为何他能写出这样的一篇文章了,他就是水边长大的孩子呀。《寻找鱼王》讲述了一个男孩一边寻找一边成长的故事,不同于这个时代其他的儿童小说,它远离了喧嚣的城市和千篇一律的课堂,回到了很多年前的乡土。记得曹文轩老师说过,今天和昨天的文学都是一样的,今天和昨天的孩子也是一样的。面对这样的文学背景真正融入书中的孩子们不但不会陌生,反而是亲切的。
《寻找鱼王》讲述的是宁静美丽的山村里,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人们说他是鱼鹰之子,捕鱼的旷世高手,却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一个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苦苦寻找“鱼王”学艺。他先被送到一位旱手鱼王那里。所谓旱手鱼王,就是在山里缺水的地方抓鱼的人。后来,旱手鱼王因年老体弱去世,临死前,把自己家族与水手鱼王家族的恩怨情仇讲给了男孩听,并把他托付给自己当初的恋人——水手鱼王的传人。男孩经历了爱与人生的洗礼,最终找到了真正的鱼王,并成长为新的鱼王传人。
我合上《寻找鱼王》,抛弃作者想要表达的哲思,头脑中留存最多的是我与“鱼”的记忆。
鱼之盼。趁机追忆起有关鱼的第一次记忆,是奶奶家墙上的年画:年年有余(鱼)。那个时候不懂,为啥每一家都有这样的一张年画,还要贴在最醒目屋中央的墙上;为啥那个胖娃娃要骑在一条鱼上,真有这样漂亮的娃娃和肥妹硕大的鱼么?随着年岁的长大,问题不了了之,我也慢慢明白那是一种对鱼(余)的盼望。
鱼之乐。再长大些,就是在河里捉鱼的快乐。小时候一半的乐趣都在这里了。而这种乐趣有河里抓鱼和河边“下鱼”两种。那种双脚和双手都浸在水里,弓着腰,摸到鱼的乐趣终身难忘;用带点油水的粮食就能把一堆小鱼引到瓶子里的快感终身难忘;夏天一听到南边河里的水又退了,拿着瓶瓶罐罐、光着脚丫子就往外跑的那个小女孩终身难忘……
鱼之念。上学了,长大了,走出了那个小村庄,好像那些可以陪伴村里孩子们长大的小鱼也随着我们的离开,也离开了。再也看不见南边的大母戈(gan)里有孩子们的身影了。有趣的是,最近一次近距离接触那片水竟然是爸爸为我的夏天在我们曾经捉鱼的地方抓蛤蜊,为啥有了蛤蜊却没有了鱼?虽然那条河现在只有之前五分之一那么宽,虽然妈妈还常说它是一年一清淤的呀,为啥却一年一年的变窄?
鱼之味。现在能回忆的就是童年的余(鱼)味了。所以我每次回娘家都会买鱼,最多的还是买活鱼。因为我喜欢看着爸爸一条条的“收拾”鱼。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爸爸都会对这个“工作”乐此不疲,因为一般回家厨房里的活,爸爸是从来不帮忙的。而每次在“收拾”鱼的过程中,如有碰到被爸爸相中的,背部有呈黑褐色的,长得欢实的小鱼,那么他就单独把它拿出来,放进我们自家的水缸里,他说这样不仅可以不让水缸的底部有污垢堆积,还有我家有鱼(余)的寓意呀。虽然没有了年年有鱼的年画,在爸爸那里总有他自己的表达。
……
一条鱼能串起我这么多的回忆。
而《寻找鱼王》的过程串起了作者多少的记忆呢?
回归到小说本身,儿童文学理论家、《文汇报》“笔会”副刊原主编刘绪源说:“这本《寻找鱼王》,不论在张炜的创作中,还是在中国儿童文学界,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界,都将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作者张炜本人说:“这本书篇幅并不大,但却是我的重要作品。”评论家说:“这次寻找的意义非同小可——‘它从人类投射于自然的欲望出发,抵达了人对自我的反诘和反思。’这是一个少年在成长中逐渐萌生出对世界的恭敬之心。”
最后寻得的真正的鱼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大鱼!鱼王不是人类猎捕的对象,而是大山里的“水根”。有它在这儿,大山里的水就不会枯。这又回归到了对自然的敬畏这个话题。
而我在对鱼回忆的情绪里,不正是对自然的找寻么?现在逐渐消失的原汁原味的童年与乡村,还能找到真正的“鱼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