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妻》是西汉诗人苏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1,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2。
征夫怀往路3,起视夜何其4。
参辰皆已没5,去去从此辞6。
行役在战场7,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8。
努力爱春华9,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10,死当长相思。
词语注释
1、结发:指男女成年时。古代男子年20束发加冠,女子年15岁束发加笄,表结发。
2、嬿(yàn)婉:两情欢合。及:趁着。
3、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往:去,上。
4、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jī),语尾助词。
5、参(shēn):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西方。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参辰:宿。
6、辞:辞别,分手。
7、行役:即役行,指奉命远行。
8、生别:即生离。滋:益。多。
9、爱:珍重。春华:青春。比喻少壮时期。
10、来归:即归来。
五言诗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言诗的考辨问题
五言诗是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作,以五言为主。说明五言诗形成于此一时期。
古代本有五言诗起于李陵《与苏武诗》的说法,但后人多加以否认,如苏轼题(文选动便说:“李陵、苏武,五言皆伪。”又有说五言起于《古诗十九首》,也未获广泛赞同。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
另外,由四言变为五言,使句子在语法成分上增加了容量,使一个句子可以容纳主语、谓语或宾语同时出现,从而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式,间也有首句入韵的。五言古风多是一韵到底,甚少换韵,这与五言律绝诗相似。柳宗元的第五首《饮酒》也是五言诗。
形式起源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钟嵘《诗品》说它“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名家点评
明代·陆时雍《古诗镜》:“情苦爱至语。‘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纾愁兹华,存其胜具,即萱草树背,弗药于此。‘努力’二字特妙。”
清代·吴景旭《历代诗话》:“诗有涉履所至,吻喉筋节,以直以促,发人酸楚,着不得些子文辞,如苏子卿之‘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罗伦《思亲堂为建昌王垣赋》‘生当长相思,死当长相随’,全拟此句,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结构亦似此。”
作者简介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年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誓死忠于汉朝。后获释回汉。死后,汉武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