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代洪
音乐如水,在岁月深处流涌,在光阴故事里流涌,在我瘦削的身体内流涌。正是音乐之水的滋养与润泽,我才从混沌与鸿蒙里走出,变得灵性、敏感和深沉。
严格来讲,对于音乐,除却一份深切的痴迷,我没有任何透彻的研究,更谈不上造诣之类。可这并不影响我与音乐之间的缠绵悱恻,并不影响我与音乐一起营造一些幻美的人生故事。
听母亲说,我在尚不能语的婴童期,便即兴“创作”了不少天簌般的曲子,嘴里老是不停的咿呀咿呀,乖巧的模样,惹得一家老小幸福得几乎昏去。可惜我丝毫不记得自己的早期“杰作”,因为那时太年幼,还没有确切的记忆。爱子若宝的母亲发现我有些音乐的“天份”,便恨不得将她所会的谣曲全都灌输给我。母亲是村上的妇女主任,唱过不少地方戏,很有些艺术的感觉。母亲总喜欢给我扎个上冲的独辫,着上小女孩的碎花衣,教我且歌且舞。我还清晰地记得,四岁那年冬天,我所居的南方小村下了数年难见的大雪,我在漫天飘洒的雪花里,蹦呀跳呀,快乐似天使,用脆脆的童音一首接一首地唱美丽的谣曲,不知疲倦。大人们许是受了感染,也大大地跟着儿童了一回,淋漓地唱闹、跑跳。
算不清唱了有多少谣曲,总之唱着唱着,就唱成了不知愁味的少年郎。少年情怀总是诗,那些诗束虽然美丽,却多已朦胧。然我却不能忘记那间飘荡音乐的小木屋。不能忘记一位叫朱逢瑞的音乐老师。数十年光阴流去,我不知道朱老师是否还健在人世,但他的形象、他教给我们的那些动听的歌曲,至今在心。那是一间紧邻湖边的小木屋,屋子里只简单地置放着一台老式木风琴。朱老师总是坐在木窗旁的老风琴前,一边优雅地弹拨琴键,一边教我们唱歌。常常,金色的阳光从木窗跳进来,在老风琴的琴沿及朱老师的银发上跃闪。点点辉光,使那样的时刻变得神圣和唯美,经年之后,我许多次在梦里重温那温馨动人的一刻。也就是在那时,我学会了口琴,学会了笛子,不仅如此,在朱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学会了自制横笛。每临黄昏,我总喜欢爬到校园后的小山坡上,在夕阳与晚风里,独自沉醉地吹一段口琴,再换一段笛子,而后对着暮霭里遥遥隐隐的远山喊上一两嗓。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岁,我又迷上了吉它。我的第一把吉它是金黄色的中号红棉,周身透着一种奇幻的木质光泽。想起来那时正是最美的华年,也该是最快乐最纯粹的,我却扮成一副“忧郁王子”的酷样。教学楼十层廊道最北角,是我摆酷的重要阵地。有风的时侯,抑或是残阳如血时分,我总怀抱我的红棉,“忧郁”地弹奏《秋日私语》、《鸽子》、《绿袖子》、《阿拉布罕宫的回忆》等等古典曲目,心情也沉入一种古典情结里,体验一份旷世的孤独。后来,“忧郁王子”的吉它声终于引来了一位美丽的“公主”,自此,从那把红棉弹拨出的曲子就变得异常的欢快和情意绵绵。
毕业后,我独自来到这座毗邻李白故里的城市。起初,我总喜欢一个人背负吉它,静坐于西山的子云亭,一边弹吉它,一边看清风里浮云舒舒卷卷。之后,很偶然地认识了长发的流浪歌手萧。萧的吉它弹得出神入化,胜出我许多。我与萧很投缘,遂结伴成了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都市歌手。我们作词作曲,将多年的人生感受都融入歌里。每当都市霓虹闪烁,我们就背着心爱的吉它,像忘疲的兔子般,奔蹿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唱我们自己写的歌。我们很投入地做着都市歌手,我们的歌声感染和慰藉了许多悬浮于现代都市里的灵魂。而我与萧也从中感受到内心的无比充实和别样的幸福。
可惜萧在一个冬日的午夜,与我醉别,此后再无音讯。我知道萧属于漂泊,然许多黄昏,立于万家灯火的都市街头,我常常想起萧,想起那些有音乐与友情充盈的美妙日子。近年来,在红尘里奔波不休,很久没有过真正的歌唱了,墙角的吉它早已蒙尘。尽管如此,音乐之水却始终在我的体内涌动,激荡着我去承纳人世的悲苦酸甜,去倾心拥抱生活的多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幸福。正如此刻,我在电脑音乐的包围里,敲击着流自心灵的文字,而我眼前分明有一只帆,在音乐之水的推涌下,满怀信心地向远方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