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泽湖畔乡韵•系列小小说
■ 王根义
一
古蓬泽湖的雾霭漫过老榆树时,树影正巧投在虎哥的遗像上。三个闺女围着八仙桌按手印,钢笔尖划破公证纸的声响,惊飞了檐下筑巢的雨燕。
分家那日,老大攥着退休金存折不撒手。老二把算盘珠拨得噼啪响:"爹四十二年工龄,该有八万九千四百块利息。"老榆树忽然坠下截枯枝,正砸在存折中央,数字"8"裂成两瓣黑黢黢的虫洞。
二
头轮养老在大闺女家。虎嫂每日寅时即起,摸黑蒸好三笼槐花馍。外孙们揉着眼抓馍,指尖总沾着些榆钱大的泪渍——那是老太太和面时落的。中秋夜女婿醉醺醺摔了月饼:"当我家是善堂?"虎嫂蹲着捡枣泥馅,月光从老榆树杈漏下来,在她背上拼出张残缺的太极图。
转去二闺女家那日,湖面结了薄冰。虎嫂抱着蓝布包袱挪步,包袱角露出半截榆木梳——当年嫁妆三十六件,只剩这梳齿间还缠着两根虎哥的白发。二闺女开暖气要写收据:"电费得从您退休金扣。"暖气片嘶嘶响着,把公证文书上的红手印烘出血管纹路。
三
最数三闺女家那年春寒料峭。虎嫂总倚着老榆树发怔,看树瘤子渐渐长成虎哥的脸。那夜老大老二在树下撕扯,拳头砸在树干上,震落满地榆钱。老太太突然抄起顶门杠:"要打往我棺材上钉!"声调尖利得像当年虎哥驯烈马的鞭哨。
公证处大厅的空调喷着白雾。工作人员推眼镜:"赡养费由女儿均摊,确认吗?"虎嫂盯着指纹采集仪,食指螺纹早被面团磨平。钢印落下时,窗外老榆树无风自摇,叶子簌簌落成个"冤"字,转眼被保洁扫进簸箕。
四
虎哥周年祭那日,老榆树劈了道雷。老大抱着树干哭嚎,树脂混着泪淌进嘴角,苦得他直吐。老二媳妇举手机录像:"显灵了!爸说偏心遭雷劈!"闪电却追着她手机窜,烧焦了美甲上的水钻。
虎嫂走得很轻。晨起摘榆钱的三闺女发现时,老人枕边摆着三十六枚铜钱——正是当年虎哥下聘时,串在榆木梳上的压箱钱。更奇的是老榆树朝西的枝桠全枯了,树皮皲裂如公证文书,朝东的却暴出新芽,嫩叶上凝着露,细看竟是"孝"字水纹。
五
出殡那日,六个外孙抬棺过老榆树。树根突然拱起,露出半坛发黑的铜钱。公证处的人匆匆赶来,说要作为遗产封存。老大抡起斧头就劈,老二抱着树干喊"爹",混战间树冠轰然倒向湖面,惊起的水鸟叼着榆钱飞远,像撒向空中的纸钱。
今春古蓬泽湖的雾气格外重。新栽的榆树苗歪在别墅区门口,枝桠上挂着塑封的公证文件。夜航的渔船总听见老妪咳嗽声,循声去瞧,只见老树桩的年轮里嵌着三十六枚铜钱,月光一照,满湖都是叹息的涟漪。
•文学评论•
榆钱树下的公证戏文
——评小小说《虎嫂》
■ 蓬泽柴门
古蓬泽湖的水汽浸润着老榆树的年轮,虎嫂的指纹在公证文书上晕开,拓印出文明转型的阵痛。王根义以法律文书为刻刀,剖开乡土中国的伦理断层——蒸馍里的泪渍结晶、暖气片烘出的血管纹、雷电烧焦的水钻,皆是宗法社会撞见契约文明时迸裂的文化瓷片。
作者以留白作墨锭,在老榆树皮上写下未尽的史诗。枯枝裂存折的"8"字暗合八万九千的执念,嫩芽凝"孝"字露水反讽孝道真空,三十六枚铜钱串起聘礼与遗产的时空回环。这些未点破的因果链,恰似年轮里嵌入的铜钱,方孔中穿过的是《孝经》竹简与民法典的对峙。
当公证处的钢印惊飞雨燕,当老榆树倒影碎成满湖纸钱,我们蓦然惊觉:所有现代性的入侵,都要以碾碎几代人的体温为代价。那些未言明的寅时和面、树瘤人脸、树脂苦泪,实为农耕伦理在法理框架下的无声溃烂。新苗歪挂塑封文件的奇景,恰似碑林里混入的二维码,古老文明的经络正被数字钢钉粗暴接续。
这般书写宛若湖雾中的年轮拓印——最平静的毁灭往往发生在指纹磨平之处。当外孙抬棺踏碎一树新芽,我们终于读懂:所有时代的赡养协议,都是文明更迭时母亲们用皱纹写就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