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洞察力》
作者:布莱恩·博克斯·沃希勒
大脑的秘密:过往的幻觉、误解和自我欺骗
读本书你将学到:
①洞察力(PI)是如何工作的;
②为什么PI很重要;
③如何提高PI。
重点解读:
1.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2.你的“洞察力”(PI)决定了你区分现实和虚妄的能力。
3.你从来都不是直接观察世界的,你的视觉会被“思维模式”过滤。
4.当某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时,大脑会编造出一个故事来解释它。
5.名人、稀缺性和性都会扭曲你的洞察力。
6.洞察力低的人容易受他人影响并且随大流。
7.运动员的表现取决于他们的PI。
8.脑残粉、宗教信徒、邪教分子甚至是政客的PI往往都很低,因此他们会给自己创造出虚假的现实。
9.某些形式的直觉会通过不寻常的方式给出非常有用的指导。
10.变得更乐观一些,哪怕仅仅是多笑一笑也对健康有利,甚至还可以预防心脏病。
拆书解读
是否存在某种客观现实?世界究竟是某种共同的幻觉还是由彼此冲突的各种幻觉组成的?这些有的是哲学问题,有的却是生物学、哲学和经验交叉的模糊地带。
我们通过自己的过滤网创造出现实。换言之,我们生活在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中。
动物有着不同的感官:鹰和蝾螈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对于人来说,画面移动速度超过每秒50帧时就成了连续画面;而苍蝇只能看到移动速度超过300帧/秒的画面。人不能直接感知电脉冲,但鲨鱼可以。然而,人的一大优势就是具有推理能力,这使得人可以检验自我感知,并分辨出现实和虚妄。洞察力(PI)指的就是人们通过解读自身经历,从而分清现实和幻觉的能力。不同的人洞察力各异,但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加以提高。你完全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
物品的“稀缺性”人为地助长了我们拥有它的欲望,并对我们的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整合内外部信息 不同的人对同一场景的反应是不同的。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取决于其心智,以及其身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PI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观察,即搜集原始数据;第二,解读。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这些器官中包含的“受体细胞”是具有知觉的。身体将每种知觉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并发给大脑,大脑再处理和组织信息。大脑在处理知觉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人们会运用“思维模式”来更快地整理和评估信息。关于大脑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其中的一个难题就是搞清楚大脑是如何整合视觉和嗅觉这类外部知觉和其他“由人体自身产生的”感觉的。
能够辨别大脑如何以及在哪里干涉感觉,我们就能驾驭洞察力,控制自己的现实感。
身心健康有赖于这种内外结合。人们有时候觉得身体不舒服,但医生会说那是心理作用。人有时候还会得疑心病,觉得自己肯定得病了。有的人则能调整心态,通过正念、转移注意力和改变应对压力与病痛的方式实现自愈。积极向上的心态能提高PI。更乐观一点或者仅仅是更爱笑一点,就会让患心脏病的概率更低。早期的生活经历也会影响人们看待疾病的方式。负面经历会带来紧张情绪,让人消极地面对健康问题。互联网对PI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互联网既能提供有用信息,也会夸大健康威胁。
关键是增强意识,接受那些毫无缘由地打击我们(和他人)的原因,即使这些原因看上去疯狂无比或者令人生厌。
超自然现象 有的人对超自然现象很怀疑,有的人则很相信。有时候,科学工具或数据能帮助人们厘清现实与奇闻异象。有的人睡觉的时候动不了,就认为自己被外物附体了。然而,“睡眠麻痹症”这一生理学现象或许能对此给出科学解释。大脑总会编造故事来解释诸如“黑暗而清醒的梦境”这类鲜活的体验。洞察力决定了你面对幻觉的态度,洞察力低的人对幻觉深信不疑。
人们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过滤器来感知现实的。
死后是否有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些社会因素通常会引发人们的猜测。例如,宗教常常描述来生,有些人也会讲述自己的濒死体验。这些濒死体验往往带有某些共性,比如看到一道亮光或是走过一条隧道。大脑在心脏停止跳动后还会短暂活跃一阵,这或许能解释濒死体验。对死亡和濒死的研究表明,病人所处的文化会影响其濒死体验中的某些元素。大脑似乎并不能在此期间处理信息,一旦让大脑复活,它甚至可以重塑真实的体验。
当大脑不能辨别幻觉时,比如黑暗而清醒的梦境,大脑就会说服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我们的感觉如此真实,无法理解如此激烈的情感和感觉怎么会是假象。
这就在体验和理解之间增加了一层解读。为了避免幻觉,要强调洞察力中“智慧”的部分,也就是要积极衡量你的体验。做不到这点,就会对自己和世界产生幻觉。
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东西稀缺或者很难得到,对它的欲望就会增强,这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普京的“洞察力已经扭曲到他可以做任何事的程度”,他生活在一个“夸大的虚幻世界中”。由于其地位显赫、意志坚强,俄罗斯人也认同普京的这种幻觉。普京选择亚热带旅游胜地索契作为2014年冬奥会举办城市,并强迫俄罗斯人民支持这一做法。他将成千上万的人从其家园驱逐,留下的人则不得不忍受断水断电和严重的污染。普京利用了俄罗斯人长期以来对强势领导人的迷恋。
收到别人的礼物时,你会马上觉得有义务回送礼物,因为你的洞察力正在遭受攻击。
运动 洞察力对运动而言很重要。它最基本的作用在于,让人们走下沙发开始运动。谁都知道锻炼有益于健康,但这并不会激励大多数人锻炼。运动能释放内啡肽,让大脑更好地工作。运动队里的选手需要高PI值才能更好发挥出其水平,因为PI值决定了他们和队友配合的默契程度。运动员看待自己的方式决定了自身和团队的竞技水平。为了追求最好的发挥,运动员会把最好发挥可视化,称之为“进入状态”,即有意识的想法全部消失,只需行动就好。一个团队进入状态后,大家仿佛心有灵犀一般,配合得极为默契。态度是能传染的,一位队员发挥得好,整支队伍也会发挥得好。
平时,我们被各种深藏在记忆银行的图像包围。
宗教 宗教信徒往往愿意为带有其信仰符号的东西花大价钱。一个普通的烤芝士三明治上如果有类似圣母玛利亚的图案,就能卖出28000美元。不信教的人将其作为“空想性错视”的例子,这是一种会扭曲洞察力的心理状态,会让人把模糊的细节视为某种具体的东西。这说明宗教会改变人的视角。有的信徒过度关注宗教符号,即便看到的只是某种图案,也能脑补出宗教符号。从图案中识别不出图像是洞察力低的表现,而能整理出图像则是洞察力高的表现。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浸泡在时间长河里的成千上万的感觉、判断、经历和偏见的结果。
对等性 洞察力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会受其他人的影响。如果别人送你礼物,那么营销大师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说的“对等原则”就会发生作用:你会觉得自己需要回送礼物。当人们无法做到投桃报李时,就会觉得亏欠他人。由于对等原则的存在,当他人做出让步时,你也会倾向于放弃或改变立场,即便别人一开始就应该让步。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均衡,并且会努力维持心中天平的平衡。
想要阐释我们的经历,就需要比感觉更重要的东西。
对等性也有其阴暗面,人在感觉被冤枉时会寻求报复。对等性往往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这也引发出一个社会学问题,那就是利他行为究竟是人之天性,还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中。有研究显示,婴儿会自发地帮助别人。还有研究显示,孩子会根据周遭环境提供的社会线索决定对待他人的方式。
是否能识别转瞬即逝的直觉,并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反映了一个人洞察力的高低。
名人和性 人们往往很难正确解读社交线索。和名人打交道则会放大这一问题,特别是当代文化和社交媒体扩大了名人的影响力。电视真人秀、社交媒体和自拍让我们误以为粉丝可以和他们的偶像直接交流。名人也被“光环效应”所环绕,这使得他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其专业领域。例如,卡戴珊通过代言产品就赚得盆满钵满。人们很迷恋名人,有时甚至会为此干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见过洞察力的不同定义。但我想将其定义为,我们如何阐释并偶尔控制自己的经历,从而区分现实和虚幻。
性也会影响人的PI,现代文化和技术大大强化了这一影响。大约30%的互联网流量中包含色情内容;大多数男性经常看色情片,很多女性也一样。这让他们很难甄别哪些性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稀缺性 稀缺性会扭曲你的洞察力。稀缺性不仅适用于黄金,也适用于100美元一杯的猫屎咖啡。制作猫屎咖啡时,咖啡豆会经过一种亚洲狸猫的消化系统,这种狸猫类似于狐猴和浣熊的混合体。被禁止的东西通常很有诱惑力,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所讲的那样。人们可能会在某些时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然后为其正名或是自责不已。一旦走出熟悉的环境,人们可能会缺乏判断力。这就是为什么游客经常会买一些爱不释手的廉价纪念品。为了不让自己这么做,你可以制造一点阻力,比如把钱包交给同伴保管。
随大流 从众心理会影响洞察力。人们通常会像动物一样盲目从众。洞察力强的人会分析他人的行为,决定自己如何行动或者是否应该脱单行动。洞察力弱的人则会不假思索地亦步亦趋。盲目从众会削弱洞察力。冒牌艺术家伯尼·马多夫曾经骗了不少人跟着他投资,这些人之所以觉得跟着他有赚头是因为其他人也投钱了。立场坚定没有问题,说服别人也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有些人觉得只有自己是对的,持不同意见的人都是错的或者是可耻的。这种激进的想法会引发暴力行为,比如恐怖袭击。成长环境不稳定的人或是受过情感创伤的人PI值可能会比较低,易受外界影响。但即便是在健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有时也会被狂热分子所蛊惑。邪教头子深知这一点,并且乐见自己被信徒们众星捧月。入教的人抛弃了父母和同事等外界的期望,邪教头子通过洗脑让成员接受教义,这样他们就无法分清现实和虚妄。这样一来,信徒的洞察力就会急剧降低,认为自己只生活在“宗教”当中。
感知时间 人们很难判断时间,研究显示人脑常常误读时间。人们通常会根据环境判断时间,而年龄不同的人对时间的判断也不同。幼儿可能无法判断时间,因为他们还不能形成记忆,而记忆是判断时间的重要因素。在成年人当中,老人估计时间的本领最差,往往会把时间估快。这可能是因为衰老导致的心理作用,比如认为时日无多;也有可能是生物学方面的原因,比如大脑化学的改变。文化和背景因素也会产生影响。挨骂的10分钟看起来就比做爱的10分钟更漫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预期寿命不同,产生的时间压力也不同。在当代文化中,电子产品对时间的扭曲是最严重的,因为人们会认为时间流逝的速度和电脑计算的速度一样快。
开发直觉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被“感觉”引导着走。这是“直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困难之处在于理解和弄明白如何处理直觉。直观的感觉不会提供理性的解释。人们所说的直觉是指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1)可能是超自然的闪念和必然性,2)经科学验证的感觉。举个例子,用数学计算验证之前,爱因斯坦就把相对论的相关概念想象成图像。洞察力高的人知道何时倾听直觉感受,洞察力低的人则无视直觉的预警。
请留心直觉信号,回想自己有多少次没有倾听直觉,并将感觉当作“直觉-大脑”关联的证据。在某个领域工作多年,做出很多决定或评估后,就能培养直觉。经验丰富的教练或投资人无需理性解释,就能很快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