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冬至不吃饺子不喝羊汤,而是中药炖肉

冬至进补,虽各地风俗不同,吃饺子,喝羊汤为多,现在我的家乡现在也是简而化之,也改喝羊汤了,而在从前,则是吃中药炖肉,也就是说吃补药。

这吃补药可是大有来头。

据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这个典故就形成了后来的民俗吃饺子和吃补药。吃饺子也是简化了过程的纪念方式,也反映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过程。

    而在当年的四川一直算是比较好的保持着这吃补药的习俗。

我小时候冬至还没到,中药铺就开始忙忙碌碌起来,那时虽然穷,但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抓一付中药回家,中药的方子都是专门找中医给开的,跟张仲景当年的虽有不同,但是有几味药基本都是一样的,当归,党参,黄芪,这三味药是冬至必不可少的主药。另外再加上常见的麦冬,白扁豆,白果,山药等,因为到了冬天四川湿气大,天又冷,容易长冻疮,所以吃了温热的羊肉,喝了热乎乎的补药汤,一冬天就不容易长冻疮。

当然吃一顿补药就能不长冻疮是不太现实的,但是那美好的药汤是多少人儿时的梦想。

冬至前一天,妈妈们就把补药泡在一口小锅里,一直要把药发涨才行。这样要的有效成分才能充分发挥。

到了冬至那天,吃过中午,妈妈们就还是忙碌起来,先洗好羊肉,狗肉,用开水加料酒生姜片焯一下捞出,去除羊肉和狗肉的膻气,然后放在汤锅里一起炖,先大火炖一段时间,转文火慢慢煨熟,从中午一直要煨到晚上,等肉烂熟之后,妈妈才把狗肉羊肉捞出切片,重新再放入锅中熬一段时间,整个下午,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弥漫着药香和肉香,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不时的跑回家去看看锅里的补药,看得都直流口水,可是天不黑是吃不到嘴里的。

那时候每家每户几乎都好几个孩子,到了晚饭时间,孩子们早早回家坐在桌边等着补药上桌,看妈妈切肉,下锅,在捞起来上桌,孩子们欢呼雀跃,即使平时爱打架的孩子也都不打架了,只一心盯着锅里丰盛的大餐。

补药终于上桌,孩子们早早拿在手里的筷子齐刷刷的伸进了肉盆里,热气腾腾的肉香药香喝和这孩子们欢快的吃肉声,喝汤声,真心怀念那和谐热闹有温馨的家庭气氛。

如今的冬至冷清了很多。一则每家每户孩子少了,平时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也不馋了,所以对于冬至也没有多大的期盼,冬至进补也显得仓促和简单。

从前慢的日子,总是在时间的的长河里慢慢远去,但是那温馨的味道却总是在每年的冬至悄然归来。

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五劳所伤”中,是这样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
    袁天罡是我祖师爷阅读 5,214评论 0 1
  • 饺子(jiǎo zi),又称:水饺,是一种有馅的半圆形的面食,因为形态微扁,于是还有地方上叫做“扁食”。饺子被称为...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9,275评论 0 4
  • 做一个专业的测试工程师 同样是测试人员,做着可能相同的工作,作出的结果也可能大致相同。那么以什么作为你工作更加专业...
    苹果柳橙不加冰阅读 3,424评论 0 2
  • A cold day today A thousand miles away But I still wanna ...
    咕噜咕噜直冒泡阅读 1,222评论 0 0
  • 这几天读完了 追风筝的人,又把电影看一遍。电影应该算是部失败品,照搬,丧失了很多内容,远远没有书本的描述的精彩。当...
    张景添添阅读 1,00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