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8期“舍”专题活动。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古人笔下的秋意,总裹着化不开的绵长思绪,是芊芊不舍,是郁郁魂牵,恰如此刻我们对黎化老师的想念。漫过江海平原的秋林,漫过书页间的墨香,漫过时光的褶皱,未有半分消散。
我们向来不喜伤春悲秋,总愿以豁达待四时流转,只因秋风拂叶、秋雨打窗、秋月悬空时,天地间的秋声都在轻声诉说:生命从不是骤然的落幕,而是周而复始的轮回。离别从来不是终点,它是思念的序章,是记忆的刻度,而当这份思念落在秋天,便被染上了最醇厚的底色。像枫叶浸了霜,像稻穗结了实,每一缕牵挂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犹记去年八月初秋的晨光,彼时树叶还凝着盛夏的青润,处暑的余温尚未散尽,黎化老师便带着他一生的笔耕成果,向我们作别。他留下的一千余万字著作,是他在江海平原播下的文学火种,那些文字里藏着他的睿智与率真,藏着他的谦和与勤勉,待秋风一吹,便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发了芽。
他只是轻轻挥了挥手,便翩然走向了云山深处,仿佛只是赴一场早已约定的文学之约。自那以后,每到秋林尽染时,我们总觉得这片江海平原格外亲切。这里成了我们永远的文学故乡,每一寸土地都浸着他的气息。
也难忘前年夏天的那个黄昏,清风携着蝉鸣掠过窗棂,我正低头在手机屏上浏览讯息,忽闻一阵轻缓的脚步声,抬头便见黎化老师走进了我的茶楼。他依旧是平日里的模样:一身休闲衬衫,一双轻便的徒步鞋,周身带着温和的笑意。我惊喜地起身呼唤,他便笑着应答:“出来散步,见金霞路离这儿不远,就顺道来看看你,生意还好吗?”
他在茶桌前翩然落座,我忙要去沏茶、备茶点,他却轻轻摆了摆手:“不喝茶叶茶,就陪你说会儿话。”我只好倒了杯温热的白开水递过去,他接过杯子,便自然而然地聊起了我曾经的工作。“上次碰到你们啤酒厂的杨总,他跟我提起你,才知道你在大富豪啤酒厂待了那么多年。” 他的语气里满是真诚,“他说你很能干,还开过卡车去乡镇送货 —— 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你,真看不出你还有这样的经历,真是位‘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啊!”
寻常的话语,却像暖流淌过心底,我听出的不只是对一个平凡女子的肯定,更是一份跨越身份的尊重与理解。他还说,像我这样不怕吃苦、守着岗位、认真生活的女人,他见过不少,还想着有空时,专门写一写这些女子奋斗的故事。
是啊,这世间的女子,或是在职场中披荆斩棘,或是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或是既要打工谋生、又要照料孩子与家庭 。她们要在生活的夹缝里闯出一片天,往往要付出比男子更多的心血与坚韧。
也难怪文艺界的友人总说,黎化老师最有 “女人缘”,他的读者中也多是女性。只因他有一双洞见人心的眼睛:能看见女性心底不为人知的脆弱,像看见墙角悄悄绽放的苔花;能捕捉到女性骨子里柔韧的力量,像捕捉到风雨中不折的芦苇;更能体谅她们在生存压力下的不易。那些藏在 “苦中作乐” 背后的无奈,那些压在 “坚强” 之下的疲惫,他都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的话语里、文字里,都藏着对女子不易的深深怜惜。常说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黎化老师却用一支满含慈悲的笔,既渡了自己,也渡了他人。他写《瓦匠女人》,写尽了寻常女子的爱恨嗔痴,也写透了她们的拼搏与担当;他写《美丽的店》,字里行间都是小人物的奋斗与成长,满是对生活的热忱与希望;他写《濠河月》,更是将一位近代绣娘的家国情怀织进文字,写成了一部不朽的史诗。
若能成为他笔下的女主角,于我们而言,既是莫大的荣幸,更是对女子奋斗人生的最好见证。文学之路从来漫长,却也从非遥不可及。像我们这样平凡却不甘平庸的女子,依然可以循着黎化老师的足迹,将生活里的点滴用心、岁月里的种种坚持,都化作笔下的文字。我们不必是谁的配角,尽可以做自己人生故事里的女主角。
时光匆匆如流水,唯有思念如风,始终萦绕不散。黎化老师留下的著作依旧闪光,那些经典的故事、诗意的文字,像悠悠云水,无论何时翻开,都能读出新的感动;无论过了多久想起,都依旧清晰如昨。一年也好,十年也罢,我们永远会记得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会循着他的精神继续前行 —— 用文字点亮平凡的日子,用文字为生命注入新的力量。
今借这秋光,赋一曲《秋的思念》,遥寄天堂的黎化老师。愿他在那边依旧能与文字为伴,顺颂文祺,秋绥冬禧。而我们,永远与他共享这片文学天地,从未分离。
写在黎化老师一周年祭